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中国抗生素滥用情况严重 将致国人无药可医

药品耐药监测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正在紧张地解读着监测结果。这是一项关于“超级细菌”的重要情报。当含有NDM-1基因的泛耐药菌在我国首次出现时,立刻引起了卫生部门的警觉。这意味着,我国面临的耐药性问题愈发严峻,如果不改变现有的用药习惯,我们可能会陷入无药可医的困境。为此,相关专家对此表达了深深的担忧。

经过记者的深入调查,发现了导致耐药情况加剧的四大原因。首先是患者盲目依赖抗生素,将其视为万能药;其次是药品购销市场存在的巨大漏洞;第三是医院的利益驱动;最后是相关监管措施的乏力。

在天津,新医改的重点内容之一是成立了药事管理专家委员会,旨在监测全市医疗机构的用药情况,特别是因过多使用抗生素而产生的耐药致病菌。这一消息让成帅(化名)感到既心酸又欣慰。

今年三月,这位年仅22岁的成帅因肺炎被紧急送往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阙呈立很快发现,虽然使用呼吸机并进行药物治疗后,成帅的病情得到控制,但不久后再次出现了感染。原来,十年前的一场车祸导致成帅吞咽障碍,此后他反复因肺部感染往返于多家医院,接受抗菌治疗。大量的抗生素虽然杀死了许多试图侵蚀他的病菌,但也孕育出了抵抗力极强的耐药细菌。这使得阙呈立不得不不断更换抗生素药物品种。

在经过几次病情发作后,成帅的痰液标本中检测出了一种名为鲍曼不动杆菌的多重耐药菌。这种细菌在重症监护室内非常常见,也是令医生头疼的难题之一。这种细菌对三种以上的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这是我们最担心的事。”阙呈立表示,一旦产生多重耐药菌,即使短时间内控制了感染,也很难彻底清除。它会像定时一样存在于感染者体内,一旦免疫力下降就会再度发作,并且可能传染给其他患者。“都是长期使用抗生素惹的祸”。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患者因为盲目服用抗生素而导致病情恶化。例如,余大妈因咳嗽在家自行服用了三天头孢三代抗生素却未见好转。但在经过医生的详细检查后,发现她并未感染肺炎。医生立即让她停止服用抗生素,并改用止咳药。医生提醒广大患者,抗生素并非万能药,对非细菌感染无效。在用药前一定要经过医生的诊断和指导,避免盲目用药带来的风险。

面对日益严峻的耐药性问题,我们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来应对。首先是要加强药品购销市场的监管力度;其次是要推动医疗机构的合理用药;同时还需要加强公众的健康教育宣传普及正确的用药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效遏制耐药性的蔓延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抗生素并非万能神药:滥用现象的解读

百姓常常误认为抗生素是包治百病的灵药,但专家揭示,这一认知误区在实际应用中导致了许多问题。以感冒发烧为例,实际上90%的感冒都是由病毒引起,只需休息、饮水及适量维C即可痊愈。令人担忧的是,根据最近的调查,79.4%的居民有自行购买抗菌药物的习惯,在本人或家人出现炎症或感冒发烧时,更是会毫不犹豫地服用抗菌药物。

市场因素:药品购销管理漏洞

在南城一社区卫生服务站内,记者体验了一次看似平常的“就诊”。仅仅因为低烧、腹泻及咳嗽症状,医生在没有进行任何实质性检查的情况下,就开具了头孢拉定、泰诺及双黄连等药物。实际上,记者并无任何细菌性感染的症状。在位于方庄环岛附近的多家药房,抗生素药品的购买也毫不费力。虽然药品大多标有“请阅读使用说明书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但售药人员仍积极向顾客推销,声称“发热的话,不仅要退烧,还要消炎”。

专家指出,虽然抗生素类药物属于处方药,但由于购销环节存在监管漏洞、基层医生对耐药性缺乏认识等原因,这些药品在药房、社区医院内很容易获得,使得市民对抗生素的错误认识难以纠正。

医院因素:“大炮轰蚊子”的过度治疗

随着慢性病患者增多和人口老龄化趋势,抗生素类药物在医院各科室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据统计,医院内用量前十名的药品中,排名靠前的基本都是抗生素。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与西方严格按照病情使用抗生素不同,我国医生在抗生素药物的使用剂量、时间、类别上都存在不合理的情况。

由于痰液等标本培养需要时间,门诊病人往往等不及,医生多会根据经验选用抗生素药物。甚至有的医生为了“保驾”而加大剂量和疗程,即使对于术后预防感染,也存在过度用药的现象。这就好比“大炮轰蚊子”,许多抗生素的使用完全没有必要,但却为了所谓的“治疗效果”而使用。

医学领域的专家们纷纷强调,医生在精准治疗病患时,不仅要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各类病菌特性,还必须对各类抗菌药物的功效和使用方法有深入的了解。

抗菌药在医疗费用中的占比不容忽视。目前,我国的抗生素类药物种类繁多,常用的就有130至140种。为了提升销售额,药企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值得一提的是,传染病诊治领域的权威专家肖永红教授指出,除了因经验导致的用药不当外,医生因药物销售获利也是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一大原因。在三级医院中,抗生素占全部药品收入的30%,而在二级医院这一比例更是高达40%。对于住院患者而言,抗菌药物的费用占总费用的一半以上。

医院内的门诊专家诊室外虽然贴着“谢绝医药代表入内”的提示,但行业内潜规则的威力不容忽视。医院高层在选择药物时,会倾向于选择关系良好的品牌,而药企为了获取门诊和病房医生的处方权,常常会给予医生一定的好处,作为多开药的“鼓励”。

国产药品在营销方面尤为注重此类策略,越贵的药品提成也越多。以一支价格30元的消炎药为例,医院或科室可获得5元的提成。在这种情境下,医生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与收入压力。

药品说明书的更新速度过慢也成为了一个问题。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副所长吕媛表示,医学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极快,但药物使用说明书的修改却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这可能导致医生无法按照的临床需求来使用抗菌药物。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一些细菌逐渐产生了耐药性,这对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吕媛进一步指出,已经出现了对某种药物耐药的细菌。如果医生不了解这一情况依然使用原有药物,不仅无效,还可能加重病情和耐药情况。

除了上述因素外,行政监管力度也有待加强。为了规范医生用药,我国已经颁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但执行力度和效果仍需进一步提升。希望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推动医药领域的健康发展,保障患者的权益和生命安全。尽管有《指导原则》的存在,但由于其并非强制要求,相关部门在监管抗菌药物使用方面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也导致了医生在使用抗生素时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其中可能受到医生个人经验的限制,无法对症下药;也可能因为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让一些医生在面临治疗决策时,过度使用抗菌药物以规避风险。

这种自主性的扩大,使得抗生素的滥用现象愈发严重。一旦抗生素使用过量,人体内的耐药性就会增强,从而引发更高的感染率和死亡率。据北京市卫生局新闻发言人毛羽介绍,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以及未严格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都属于滥用,而滥用抗生素的后果则是引发细菌的耐药性。据国家权威医疗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有部分患者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而引发不良反应,甚至因此住院治疗,也有部分患者因滥用抗菌药物导致死亡。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本市药事管理专家委员会已经开始采取行动。各公立医疗机构将被要求每月随机抽取100张处方,由专业的处方点评组对这些处方的药品数量、总金额以及抗生素所占比例进行详细的审查。如果辅助治疗的抗生素用药排名前十,那就意味着该医疗机构存在不合理用药的问题,相关部门将会对其进行干预和调整。

这一举措有望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带来积极的影响。我们期待通过加强监管和医生教育,能够减少抗生素的滥用现象,从而保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也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努力,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为抗击耐药菌做出我们的贡献。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