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迷奇闻网的小编,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争霸的传奇故事,快跟随我的叙述,一起来了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吧。
在那遥远的东晋时代,北方众生的命运被一场巨大的风云变幻所牵引。百万大军如云涌至,铁骑戈甲,威武雄壮。那场面,仿佛用“投鞭可填江,一扫不足论”的诗意就能完美描绘。
当时,强大的前秦一统北方,气势如虹,似乎天下无敌。苻坚身边的两员大将慕容垂和却不断怂恿他南征,最终这场大战使得前秦这个大气球分崩离析。
公元383年,战后,前秦逐渐瓦解,苻坚的雄心壮志化为泡影。次年,慕容垂成功复国,建立后燕,一度成为北方最强盛的国家。与此另一位鲜卑英雄拓跋珪也在北方中部地区崭露头角。
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主要有六大部,其中慕容、拓跋和宇文部最为人所熟知。慕容部是辽东鲜卑的一支,而拓跋部则是北方中部地区鲜卑的佼佼者。
慕容垂和他的兄长慕容恪被誉为十六国的“战神”,他们表现出惊人的勇气和雄才大略。慕容垂原名慕容霸,自十三岁起就跟随父兄征战沙场,勇冠三军。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拓跋珪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勇气。他经历了许多波折,最终得到亲族及各部首领的支持,继承了代王之位。不久之后,他改称魏王,与慕容垂一起成为了北方的两大巨头。
慕容垂复国后,新兴的北魏必须臣服于他。在拓跋珪崛起的道路上,慕容垂给予了他巨大的支持。当拓跋珪面临内部危机时,慕容垂派儿子带兵驰援,帮助他度过了难关。
后来,拓跋珪借助慕容垂的力量,逐渐增强了自身的实力。他吞并了刘显部,打跨了刘显的主力部队,获得了大量的牛羊和地盘。与此后燕和前秦的残余势力也在不断地交战,而拓跋珪则不断拓展地盘。
作为北魏的开国之主,拓跋珪展现出赫赫武威。他对后燕用兵的时机尚未成熟,仍然需要借助燕国的力量抢地盘。慕容垂起初并未意识到拓跋珪的野心,每次都答应他的借兵请求。然而暗流涌动之下,一场关乎北方霸权的较量已悄然展开。最终这两位英雄人物究竟会如何碰撞出火花?让我们拭目以待!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将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充满英雄气概的时代!慕容麟对魏国的发展势头深感忧虑,他向慕容垂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照这样下去,拓跋珪必将成为我们的心腹大患。请陛下将拓跋珪调到国都来,让其弟弟代管国政。”慕容垂却不以为意。
此时的慕容垂已经过上了半退休的生活,太子慕容宝代管国政。后来,拓跋珪派弟弟拓跋觚到后燕进贡,却被慕容家族的子弟们扣留,以此向北魏勒索好马。拓跋珪对此愤怒不已,拒绝了对方的要求。但随后他又选择了隐忍,派开国功臣张衮到燕国请求和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拓跋珪逐渐征服了匈奴后裔刘卫辰部,吞并了北方的几个部落。眼见只剩下后燕这个强劲的对手,拓跋珪开始出兵攻打燕国边区的部落。那是在公元395年,燕国的史书《资治通鉴》记载:“夏,四月……魏叛燕,侵逼附塞诸部。”这一刻,北魏和后燕的冲突已经不可避免。
慕容垂面对这个后生小辈的挑衅,决定教训一下拓跋珪。他命令太子慕容宝、赵王慕容麟、辽西王带领八万人马攻打魏国,范阳王、陈留王慕容绍带着一万八千人马作为后续部队。侍从高湖却劝阻说:“燕、魏是姻亲,两国交好已久。我们扣留拓跋珪的弟弟在先,不占理。再说拓跋珪不可轻敌。太子年轻气盛,让他统领大军恐生闪失。”慕容垂听不进去,撤了高湖的职。
在五原地区,数万魏国军民投降后,燕军准备渡过黄河。拓跋珪已经采纳了大谋士张衮的计策,决定先避一避燕军的锋芒。待燕军疲惫之后再寻机出击。他还派人请来了援兵。
燕军造好船只准备渡河时,北魏的三路大军已经部署到位。其中略阳公拓跋遵率领七万人马奉命赶往东部截断燕军的归路。而拓跋珪亲自带兵在河对岸列好了阵势等待交战。接连几天狂风大起使得燕军大部队无法过河。
燕军的信使在路上都被魏军抓获无法传递消息给国内时,慕容垂病重卧床。拓跋珪得知情报后让人隔河喊话散布慕容垂已死的消息以动摇燕军军心。与此同时燕军内部也开始出现问题慕舆嵩等人密谋叛乱拥立慕容麟做国君的计划败露主谋慕舆嵩等人被处死导致慕容宝和慕容麟彼此产生疑忌军心大乱无法团结一致应对战事。
燕军在此次战役中遭受重创,仅有几千余人得以逃脱。慕容宝的溃败,独自骑马仓皇而逃,场面极为狼狈。
历史并未详细记载慕容垂在病中对参合陂之战的败局有何反应,但可以想象,他的内心必定是羞愤与后悔交织。慕容宝的溃败,无疑让他大为失望。
慕容宝逃回后,极力劝说慕容垂亲自出征北魏,以洗雪前耻。后燕的司徒慕容德也支持这一决策。慕容垂决定在来年集结大军,再次出征。
燕国军队的士气低迷,许多士兵患上了“恐魏综合症”,对与魏国的交战心生恐惧。
396年的正月,后燕的大将、高阳王慕容隆率领龙城的军队来到国都中山集结。他的部队军容整齐,稍微提振了燕国人的斗志。
慕容垂以七十岁的高龄,秘密率领从燕国各地调来的部队出征。
当燕军到达魏国平城(今大同)附近时,慕容垂派遣辽西王慕容农和高阳王慕容隆作为先锋攻击城池。平城的守将拓跋虔,被誉为代北头号猛将,他勇敢地出城迎战,但最终被燕军斩杀,平城军民选择投降。
尽管取得了这一胜利,但许多燕国士兵仍然因上次的败仗而对魏军心生恐惧。只有慕容隆的龙城部队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他们的表现极大地鼓舞了燕军的士气。
慕容垂的一生征战无数,除了为掩饰真实意图而主动撤退的“淝水之战”外,他从未有过败绩。如果上一次战役他亲自出马,或许结局会有所不同。
拓跋珪虽然只有二十五岁,但他的气势如虹。在面对慕容垂这个北方霸主时,他仍然心生畏惧,畏惧慕容垂数十年来建立的赫赫威名。《魏书》虽然将北魏视为正统,为尊者讳,但没有完全掩盖拓跋珪对慕容垂的恐惧。
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慕容垂攻下平城后,拓跋珪感到震惊,想要逃跑。而且,魏国将领听说拓跋虔这样的猛将都已战死,许多人产生了叛离的想法。拓跋珪陷入了手足无措的境地。
阴山之下,虽然慕容垂再强悍,但毕竟已是风烛残年。他没有机会为燕国完成复仇了。
夺取平城后,慕容垂带领部队到参合陂祭奠阵亡的将士。那里的尸骸堆积如山,燕国的士兵们目睹这一惨状,发出了震撼天地的哭声。慕容垂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悲痛和羞愤交织,当场吐血,病倒在床。他勉强支撑着病体,乘车继续行军,但只走了几十里路就不得不扎营休息。燕军前锋将领得知慕容垂病倒的消息后,被迫撤回。
十几天后,慕容垂的病情恶化,只好决定回国。临走时,他下令修建了燕昌城在平城西北方。
有少数叛逃到魏国的燕军士兵声称慕容垂已经去世。拓跋珪松了一口气,带兵追击燕军,但听说平城已经失守,只好放弃追击返回阴山。这一幕让为《资治通鉴》写注释的学者幽默地比作“死诸葛惊走生仲达”。
最终,慕容垂在返回中山的路上病重去世,一代北方霸主就此落幕。他的离世让年轻的拓跋珪在北方再无对手,成为新一代霸主,为北魏的百年帝国之路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