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张煌言抛妻弃子,为何却被后人称为英雄

张煌言:明末抗清英雄的铁血传奇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中原大地遭受异族入侵的苦难。在这乱世之中,一位名叫张煌言的青年书生,遭遇国难,毅然弃笔从戎,成为南明抗清英雄。

张煌言,生于浙江宁波一个家庭,父亲曾任职员外郎。从小受严肃的父亲影响,他养成了坚毅的性格。崇祯十五年,当李自成起义军席卷全国,明朝岌岌可危时,张煌言参加乡试,以优异的成绩引起主考官的重视。他并未满足于此,看到南明遗臣们仓皇逃窜的样子,他愤恨不已,决定投身于抗清的战斗。

当时,鲁王朱以海在浙江天台,张煌言便主动前去投奔。随着清军对江浙一带的反清义士进行严酷的镇压,鲁王朱以海退守到浙江舟山,张煌言也随之来到舟山,被任命为佥都御使,负责招募义军。

在舟山,张煌言军纪严明,深得百姓认可,队伍不断壮大。随着清军的兵力逐渐加大,舟山失守,张煌言带着鲁王退守福建沿海。他创造了“四入长江”的辉煌,令清军闻风丧胆。

公元1653年,张煌言和另一位抗清英雄张明振带领舰队北上,开始伺机反攻。他们一路冲入江阴,来到瓜洲,打败清军,缴获大量军械、大炮。三次入长江袭扰清军,一次比一次深入,道不拾遗,沿江的百姓见到张煌言的战旗,都振奋不已。

1659年,张煌言联合郑成功的大军再一次进入长江。他佯攻南京,吸引清军主力,为郑成功攻打镇江创造了条件。南明收复了沿江的24个州县,张煌言的名声也达到了顶峰。

好景不长。郑成功选择以逸待劳,清军主力赶到后,郑成功兵败撤退。张煌言独守腹地,腹背受敌,历经千辛万苦终于逃回浙江。当地百姓欢呼不已,旧部重新赶往浙江和他会合。张煌言收拾旧部,继续和清军周旋。

此时的张煌言,已经不再是那个孤身一人的青年书生,而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抗清英雄。他的事迹,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他联合郑成功等抗清英雄,共同抵御外敌入侵,创造了一次次奇迹。他的勇敢和坚定,成为了南明抗清的一面旗帜。

祸不单行,1662年,南明永历帝在缅甸遭遇不测,鲁王朱以海亦因病离世。随着皇室的倒下,反清复明的旗帜似乎失去了支撑,前路显得异常黯淡。张煌言多次请求郑成功联手反攻福建,但提议被婉拒。经历数次战败后,张煌言深感复兴明朝的希望已如泡影。他解散了追随者,最终落入清军的手中。面对威逼利诱,张煌言坚定拒绝投降,以死明志。

世间难得的大丈夫,张煌言舍弃妻子儿女,全心投入反清事业。他的妻子是位贤淑的大家闺秀,二人在张煌言考中举人时喜结连理,并育有一子张万祺。随着北京陷落,张煌言投身反清事业,夫妻相处的时间变得弥足珍贵。

一次,当张煌言回到久别的家时,他妻子原以为丈夫归来是团圆的前兆。张煌言却是来向妻子告别的。当时,钱塘江防线告急,他决心随鲁王征战舟山。妻子虽然不舍,泪流满面,但张煌言心意已决。他掷出骰子,以天意之名离开妻子和孩子。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他再也没有回家,与妻子也未曾再见。

公元1652年,在离家七年后,张煌言得知父亲病逝的消息。尽管悲痛欲绝,但他并未回家奔丧,而是继续坚持自己的事业。对他来说,父亲不仅是亲人,更是人生的导师。他选择了忠义,放下了孝义。

在抗清的道路上走了十九年,当所有抗清旗帜相继倒下,台湾的郑成功也持重不敢贸然反攻时,张煌言成为了东南抗清队伍的孤军。清廷曾多次招降他,但都被他坚决拒绝。当清廷抓他的妻子和儿子作为威胁时,张煌言忍住泪水,决不动摇。他的下属曾建议帮他纳妾,但他断然拒绝,坚守对妻子的忠诚。

康熙三年,张煌言明白复明的希望已渺,决定解散部众,隐居海岛。他的行踪最终被清廷发现,他被捕后被押送到家乡宁波。家乡的百姓视他为英雄,尽力照顾他。张煌言被以贵宾之礼相待,多次受到劝降的诱惑。他坚定地说:“父死不能葬,国亡不能救,死有余辜。今日之事,速死而已。”

最终,清廷下令处决张煌言和他的家人。张煌言的死标志着明朝在大陆的势力彻底消亡。《兵部左侍郎张公传》中的评价“煌言死而明亡”恰如其分。尽管有人称赞他,但他的死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悲怆。

张煌言是一位饱读诗书的人,他知道历史的规律是朝代更替。他知道清朝统一全国是大势所趋,明朝复国无望。但他仍然选择用自己的鲜血和勇气去抗击清廷。他的气节和勇气值得我们敬佩,他的英雄事迹值得我们传颂。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民族大团结的时代,我们不评价张煌言的选择是对是错。但他的浩然风骨值得我们继续弘扬,因为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的瑰宝,是民族的脊梁。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为正义和尊严而战。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