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铬超标胶囊惊动全国,药监局铁腕整治保障民生安全
在乌鲁木齐市西山大浦沟垃圾场,一场关乎民众健康的行动正在紧张进行。工作人员正准备销毁一批铬超标的药用胶囊和胶囊剂药品。这一切,源于一场关乎生命健康的严峻挑战。
近日,国家药监局通报了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在全国范围内抽验的药用胶囊生产企业中,发现15家企业的74批胶囊铬超标。这些不合格的产品,如同潜伏在药品中的“隐形杀手”,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这次通报会上,国家药监局的负责人语气严肃,态度坚决。他们按照“企业全覆盖、品种全覆盖、产品批次随机抽样的原则”进行全面排查,对违法企业立案调查,并责令立即召回铬超标药用明胶和胶囊。这些企业的药品生产许可证将被依法吊销,相关责任人员也将受到严厉处罚。
据新华社报道,商务部也印发了相关通知,要求地方商务部门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查处工作,引导药品流通企业按规定处理涉案药品。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药品流通行业管理职责,组织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这起事件曝光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网友们纷纷表示,对药用胶囊的安全问题感到担忧。也有网友爆料称,“用皮革废料制食用明胶”的工艺方法早在多年前就已存在。对此,国家知识产权局也作出了回应,强调该专利的发明人并非利用皮革废料生产食用明胶,而是生产工业明胶。
在这起事件中,国家药监局的态度明确而坚定:对铬超标药用明胶和胶囊企业及相关责任人员,必须依法从重从快查处。他们也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对购进的原辅料和销售的产品进行严格检验,并对已上市销售的胶囊剂药品进行逐品种、逐批次的铬限量检查。
这场关乎民众健康的战役,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和监督。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药品环境,为我们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附件:15家铬超标药用胶囊生产企业名单
焦点:九家药品企业的部分批次胶囊产品铬含量严重超标,国家药监局已责成相关省份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依法处理并召回产品。同时要求企业对购进的原辅料和销售的产品进行严格检验。
回应:国家知识产权局表示,网友爆料的“利用皮革废料提取食用明胶”的专利申请并非用于生产食用明胶,而是工业用途。呼吁公众提高鉴别能力,对利用专利造假行为进行监督。
在这起事件中,我们看到了国家对民众健康的重视和对违法行为的零容忍态度。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严格、规范的药品市场,为人民的健康福祉保驾护航。截至目前,我局共受理过十件相关专利申请。其中,有两件专利分别于2000年和2001年获得了批准,但它们都已经失效,当前没有处于有效状态的相关专利。
针对网友的质疑,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专利的授予并不代表该技术方案可以直接应用于社会生产、制造、销售和生活等方面。专利是对技术的独占权的一种授权,它并不等同于该技术方案可以合法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即使某些有害的技术获得了专利,也不会因此变成合法产品。专利制度不会给有害的发明披上合法的外衣。因为判断一个产品是否有害,依据的不是是否取得了专利,而是要看其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安全标准。
那么,专利审查过程中是否会考虑可能妨碍公共利益的情况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五条的规定,对于违反法律、社会公德或妨害公共利益的发明创造,是不授予专利权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审查专利申请时,会严格按照专利法的规定进行。例如,在2005年,有关部门出台的《食品添加剂明胶生产企业卫生规范》明确禁止制革厂鞣制后的废料用作食品明胶原料。对于这类行政法规,国家知识产权局在进行审查时也会予以重点考虑。
如果一项发明创造获得了专利授权,但后来被证明有害公共利益,根据专利法的规定,任何人都可以以该专利妨害公共利益或无积极效果等为由,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请求宣告该专利无效。
针对“问题胶囊”事件,各地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在浙江,新昌已经有两家胶囊厂复工,其他符合条件的胶囊厂也将陆续恢复生产。药监部门已经向复工企业派驻了驻厂监督员,以保障胶囊生产的安全。在吉林,涉案企业的胶囊剂药品已全部封存,问题胶囊剂药品生产场所已全部查封。在重庆,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对两家问题胶囊公司依法做出了处理,吊销了这两家企业的药品生产许可证。我们期待各地能继续加大监管力度,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