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湾眼科权威蔡瑞芳的“封刀论”引发了激光近视矫正手术安全性的争议,这一言论如巨石入水,激起千层浪花。随着争议的持续发酵,爱尔眼科股价经历了过山车般的震荡。这一事件不仅仅关乎爱尔眼科的股价波动,更关乎众多消费者的焦虑与期待。
蔡瑞芳,这位在眼科领域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将人们关注的焦点引向了激光近视矫正手术的安全性问题。他提出的观点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媒体和专家对此展开激烈讨论,关于手术是否存在后遗症的争议不断升级。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迅速回应,包括眼科界唯一工程院院士谢立信在内的十多位专业人士发表声明,强调激光矫正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他们明确指出,尽管手术可能出现一些短期并发症,但这些都是可控和可治的,不会对患者造成长期影响。谢立信表示,蔡瑞芳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全球每年都有数百万例眼部激光手术成功完成,手术结果绝大部分都是良好的。
尽管关于手术安全性的争论尚无定论,但其负面影响已经显现。爱尔眼科股价遭受重创,遭遇“黑天鹅”事件。虽然公司紧急发布公告解释手术安全性,蔡瑞芳也改口称手术安全性不存在问题,但市场信心依然不足。
与此市场需求出现“忽冷忽热”的局面。一些消费者因为担忧手术安全性而选择暂缓手术,而另一些消费者则因为各种原因坚持进行手术。这种市场的波动对爱尔眼科等眼科医疗机构产生了直接影响。
除了手术安全性争议外,行业乱象也逐渐浮出水面。设备陈旧、虚假广告等问题成为新的焦点。专家指出,规范市场是降低激光矫正手术安全风险的唯一途径。只有通过严格的行业监管和规范的市场秩序,才能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虽然爱尔眼科发布的业绩快报显示营业利润同比增长,但这并不能完全消除市场的担忧。从事风险投资的人士表示,安全风险的影响将一直存在,这提示在从事医疗服务类的投资时一定要慎重。
激光近视矫正手术安全性的争议将持续存在,市场需求也将呈现“冷热互现”的局面。对于爱尔眼科等眼科医疗机构来说,如何在这一背景下保持稳健发展,将是他们面临的重要挑战。对于消费者来说,如何理性看待手术风险,做出明智的选择,也是他们需要面对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准分子激光矫正手术的普及,我国医疗服务机构纷纷涉足这一领域。据中银国际研报指出,当前行业内提供此项服务的机构数量已逾数百家,预计全行业手术增速维持在10%-15%的稳健水平。若消费者对手术需求出现滑坡,将对爱尔眼科乃至整个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近期,“封刀”事件在公众间引起热议,导致部分原本打算进行激光矫正视力手术的市民开始犹豫甚至放弃手术。河北的李小姐便是其中之一,她表示,虽然戴眼镜不便,但考虑到手术风险及网上传言,为了安全起见,她选择了放弃。甘肃的王小姐在专程上海检查后也做出了同样的决定。
这一需求降温的趋势从部分眼科医院的就诊量减少中可见一斑。陕西某眼科医院的医生透露,初诊病人数量明显减少,且患者对手术并发症的关注度增加。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却呈现出不同的景象。尽管遭遇“封刀”寒潮,但需求市场依然火热。专家门诊号紧张,手术预约已排至一周之后。每天的手术量稳定,暂时未见明显影响。
部分消费者如刚考完研的高同学选择在这一时期进行手术。他表示,虽然网上存在对激光手术安全性的质疑,但他认为这种几率较小,且前期检查严格,只要术后注意维护,应该没有问题。高同学的母亲也表示,对同仁医院的技术信任并选择最先进的飞秒激光手术。
大医院对激光矫正手术的投资热情依旧不减。中日友好医院眼科副主任金明表示,激光近视矫正手术是一个良好的项目,未来一两年内将进一步发展。
行业背后隐藏着值得深挖的巨大市场。我国近视患者人数达4.3亿,治疗矫正市场空间超过千亿元。在巨大的利润驱使下,市场乱象频发,如虚假广告、陈旧设备、价格大战等,为医疗安全留下隐患。业内医生透露,部分广告宣传中的低价手术费用并不靠谱。周跃华医生算了一笔账,高质量的LASIK手术机械成本及医院运营成本使得每次手术的成本不可能低于2000元。
规范行业乱象、减少安全风险是当前行业的重中之重。行业研究员郭凡礼表示,目前涉足这一领域的医疗机构众多,技术参差不齐。为了经济效益,一些医院放宽手术适应证、无证医生开展手术、低价吸引病人及重复使用一次性耗材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行为不仅影响手术的安全性和精准性,甚至可能导致医疗事故。加强行业监管、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医生素质及加强消费者教育是当前行业发展的必要措施。周跃华早在十年前就在全国屈光手术高峰论坛上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他深知,尽管国家对设备质量和从业人员的资质有着相应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管理上的疏忽,仍有一些机构和人员未能严格遵守这些规定。他坚信,“规范”是确保手术安全、降低风险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医生的从业规定、设备的使用规定,还是手术操作的规定,都需要有一个统一、严格的标准。
周跃华进一步强调,国家应建立设备强制报废制度。设备的使用寿命应受到明确的限制,超过年限的设备必须强制淘汰。他担忧,如果设备老化、维护不当,手术的安全性将无法得到保障。
幸运的是,国家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卫生部去年发布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质量控制》法规,从源头上确保了手术的安全性。该法规详细规定了手术的绝对禁忌症和相对禁忌症、手术医师的资质以及设备的使用年限等。特别是激光机的使用年限,明确规定最多只能使用10年。手术医师和操作人员也必须持有相应的上岗证,以确保手术的专业性和安全性。
这一标准的颁布,无疑为国内激光近视手术市场的长远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实际效果如何,还需看国家的监管力度和执行的落实程度。只有真正做到严格监管、执行有力,才能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市场的健康发展。
在此背景下,从事医疗服务类投资的朋友们需要特别慎重。尽管规范市场乱象是降低激光矫正手术安全风险的途径之一,但安全风险仍然存在。在投资医疗服务项目时,必须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了解相关规定和市场的实际情况,以确保投资的安全性和回报。也期望广大医疗从业人员能够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