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异地古建的南京重生记:耗资过亿却成违建,规划手续缺失面临整改
曾经辉煌一时的异地古建筑群,经过数公里的迁移,在南京江宁区的吉山铁矿内重新站立起来。这些建筑从安徽、江西等地拆下,每一个零件都被精心编号,再组装成一座座重现历史风貌的古建筑。耗资过亿的这一壮丽景观工程却因缺乏规划手续而面临尴尬境地,南京市江宁区规划局已责令其整改。
在吉山铁矿内的凹地中,一座座气势恢宏的古建筑映入眼帘。迎面而立的牌坊上写着“功勋坊”的字样,顶上方还篆写了“圣旨”二字。现场工程似乎刚刚过半,三栋大型建筑正在拼装过程中,大片的木料堆放在旁边。建筑群的另一侧,摆放着诸多石刻摆件,如麒麟、狮子、十八罗汉等。
这些建筑主体上的每一根立柱、每一块木栏都被标注了编号。据了解,这些材料都是从江西运来,以前都是大户人家的房子,现在被分拆并重新组装在这里。未来这里将复原三栋建筑,但目前最为华美的两栋主体建筑尚未正式开工。现场工作人员透露,未来的计划是将这里改造成一个博物馆式的场所。
这个充满文化气息的项目的合法性却存在问题。南京市江宁区规划局法规科李琛科长表示,经过核查,这个古建筑群并未取得规划许可,属于未批先建的违法建设行为。规划部门已经将情况移送至城管部门,将由城管进行查处。
面对这样的执法进展,金榜集团项目负责人赵经理表示该项目是考虑周边景观带而建设的一些配套景观亭子,这些古建筑群有两三百年历史。但对于项目的报备手续,赵经理表示前期只报备了一些临时性的建筑手续,并没有具体说明向哪一个部门报备。
据相关部门透露,城管部门已给予金榜集团20天的整改期限,目前尚未到期。以下是关于此事三个值得关注的方面。
一、耗资巨大的“重现历史”项目
金榜集团计划投资逾亿,从安徽、江西婺源等地搜集大量古建筑,计划在吉山铁矿附近重现三十六座古建筑。这些建筑包括明代的朱熹学堂和清朝的举人古宅等,其中明清时期的宅子居多。这些宅子主要采用樟木和楠木建造。负责此项计划的负责人表示,这些古宅的迁移和重建需要聘请专业的、手艺高超的匠人完成。最耗费资金的并非购买古宅,而是拆除和重建的过程。一位南京的内行人士透露,每个古宅的拆除都需要精细的测量和手绘,所有的砖瓦和木构件都需要仔细标识和编号。然后,这些构件会被运送到目的地,再按原样进行重建。
二、备受争议的迁移行动
尽管业内人士认为他们的行为是在做好事,让古宅得到保护和新生,但这个项目也饱受争议。在安徽、江西等地,有许多年久失修的古宅。这些古宅的持有者想要保护,但却无力进行修缮;当地通常也不会对这些未列入文物的古宅进行保护。一些有实力的老板和投资人却对古宅情有独钟,甚至将古宅视为身份的象征。网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古宅的价值在于其原有的环境,异地重建可能会改变其性质。古宅的迁移和重建也需要符合法律规范。南京市江宁区规划局的李琛科长表示,古宅属于建筑物,必须在建设前申报规划手续,否则将被视为违建。
三、明确的禁令存在
对于传统建筑的迁移和重建,确实有明确的禁令存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公安部于2015年6月19日联合下发了《关于坚决制止异地迁建传统建筑和依法打击盗卖构件行为的紧急通知》。根据这一通知,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迁移传统建筑。对于金榜集团的行为,需要严格遵守这一禁令,并确保其迁移和重建的行为合法合规。
金榜集团的古建筑重建项目在受到关注的也引发了争议。在追求保护和重建历史的也需要考虑到公众的观点和法律的规定。这篇文件深刻解答了两个核心问题:究竟何为认定的传统建筑,我们又该如何去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接下来,让我们详尽地解读这篇文件的深层含义。
传统建筑,是我们历史和文化的物质载体。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更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智慧的结晶。这些建筑的形式多样,既包括民宅、祠堂、庙宇,也有牌坊、书院和名人故居等。它们采用传统材料,运用传统工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传统建筑并不局限于已被确定为文物的古建筑,还包括那些尚未被正式认定但同样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
这份文件的重点还在于,对于认定的传统建筑,我们应该如何进行保护。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被赋予了重要的责任,他们需要开展详尽的传统建筑调查,建立档案并挂牌保护。制定传统建筑认定标准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将为我们的保护工作提供明确的方向和依据。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拆除已经认定的传统建筑,这是法律的底线,也是我们对于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
更进一步的保护措施在于,对于认定的传统建筑,我们应该实施原址保护。迁建并不是理想的解决方案,因为迁建可能会破坏建筑的原有历史环境和文化脉络。如果确实需要异地迁建,那么迁出地所在的县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必须报请当地追回,确保迁建过程的有序和合法。
这份文件为我们提供了对传统建筑的全面解读和深入保护策略。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继续承载着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见证我们的民族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我们的后代能够继续欣赏和学习我们的历史和文化,感受这些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记者 季宇轩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