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解放日报》,作者李国文。
一次还乡理事,极其风光体面和耀武扬威。这还要从明朝万历六年的首辅张居正说起。当时,张居正离京回老家湖北江陵处理父亲丧事。这是一次皇帝授权的特例,张居正此次回乡之旅可谓极其风光和威风。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详细记述了他的这次回乡之旅。他的随从中有引人注目的鸟铳手,这是总兵戚继光所委派,在当时是时髦的火器。估计他的行程中不会出现堵车塞车的现象,一路绿灯是肯定的。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他乘坐的座驾,堪称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公车。张居正的这台巨无霸座驾排场浩大,气势煊赫。明人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也不得不感叹其壮观。这台轿子要三十二人抬,内分卧室和客室,还有小僮伺候。坐在这样的高级轿车里,张居正的身份、气派、权威无疑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从明代开始,官员的交通工具主要为轿子。张居正所乘坐的轿子远超过规定的标准。按照《明史·舆服志一》的规定,即使是高级官员也只能乘坐四人抬的轿子。作为内阁首辅兼皇帝老师,张居正有资格享受特权。更何况,锦衣卫主管冯保与他关系非常铁,自然会对他的违规行为进行隐瞒。张居正从京城出发,换乘这台特制的巨无霸座驾,经过一千多里的行程,抵达湖北江陵。全城人都来欢迎这位衣锦荣归的同乡首辅,无不希望一睹其风采。
公车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它更是一张行走的名片。张居正的座驾之豪华,无疑展现了他作为内阁首辅的权威和地位。普通的八抬大轿总重约300公斤至500公斤,而张居正的座驾至少要有1吨至1吨半的自重,才能满足其各种需求。从京城胡同的宽窄也可以看出住户的富贵和权势程度,张居正所乘坐的巨无霸座驾估计不小于现在的“考斯特”,所以在京城里有些路段可能无法行驶。这也可能是他在真定起驾的原因之一。
张居正的巨无霸座驾不仅在当地引起了轰动,也展现了他作为朝廷重臣的身份和权威。他离京期间仍然处理重要政务,因为凡属重要文件,皇帝都会特派飞骑传送到江陵张宅请他处理。这也说明他乘用这样的坐骑有其公务在身的理由。这台巨无霸座驾所到之处,不仅地方官一律郊迎,藩王也打破传统出府迎送,与首辅张先生行宾主之礼。《玉台丛语》甚至说“居正奉旨归丧,所经由藩、县、守、巡,迓而跪者十之五六”。可见张居正的权势之大和地位之高。
强人的缺点在于得意时常常忘记不得意时的情况。张居正坦然接受沿途官员的跪迎跪送,甚至可能认为坐在这台巨无霸里为皇帝办事就等于自己是皇帝了。这也提醒我们,权力是一把双刃剑,需要谨慎使用。文章也反映了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官吏无能的社会现实。《万历野获编》中,张江陵以天下为己任的形象被生动描绘。他口中的“摄”字,虽展现了一定的担当,但也透露出其狂妄的一面。沈德符进一步剖析了这一点,指出张江陵的自我定位与历史的巨人有所出入。纪昀在《四库全书题要》中评价他,既赞扬其有为之功,也不掩其威福自擅之罪。如日中天的强人,终究会有力不从心之时。张居正的命运在1582年发生了剧变,病逝后几乎遭到掘墓焚尸的厄运。
这位权倾朝野的人物,他的口舌之锋,让一路经过的大小衙门伤透脑筋。他的口味尖刻,使得一路的州县必须精心筹备美食以应对。他的成功与失败,竟然都与那支舌有关。在《万历野获编》的记载中,张居正的家庭味觉神经之敏锐,几乎达到登峰造极之境。
他的舌头不仅解决了无锡厨师的就业问题,老太太的舌头更是一动,使得小小的通州运河县官一步登天,直接进入中央工作。这支舌也成为他兴衰荣辱的见证。从拉拢冯保到被弹劾抄家,一切的是是非非,无一不是舌头在兴风作浪。
张居正的一生,可谓是一部权力与舌头的斗争史。他通过舌头赢得了权力,也因舌头失去了权力。明代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江陵始终宦官》中提到,“江陵之得国也,以大臣之力……而被弹,以致籍没,亦以属司礼张诚。”张居正的舌头,曾帮助他拉拢冯保,也曾为他招来灭顶之灾。那个曾败在他手下的高拱,临死前也通过他的舌头,呈上了《病榻遗言》,历数张居正的罪恶。
回想这一切的是是非非,真有一点不寒而栗。一个权倾朝野的人物,其兴衰荣辱竟然与一支舌头息息相关。这不仅让人思考权力的本质,也让人反思人性的复杂。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明与黑暗,看到了权力的威力与腐蚀,也看到了舌头的力量与影响。这一切,都让人不禁深思。提及文豪王世贞先生,一代宗师,才华横溢,他并非毫无瑕疵。在张居正权势滔天之际,王世贞也曾放下文人架子,热情巴结,甚至挥毫泼墨,撰写祝寿美文,以讨张居正欢心,期望获得引荐,跻身朝廷,荣膺高位。张居正慧眼识人,认为他虽然文墨俱佳,却未必适宜官场,便劝他继续走文人的道路。
或许正因欲望未得满足,如今王世贞已离世,声名陨落,有些人便心生反骨,欲以冷嘲热讽来宣泄心中之愤。这种情况,在世间屡见不鲜,文人的笔锋,犹如善变的舌头,时而偏向这边,时而倾向那边,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文人的立场和态度,往往随着环境和境遇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这也是人文社会的常态。
王世贞的生平,可谓一部活生生的文人史。他既有才华横溢的一面,也有凡人难以避免的欲望和瑕疵。他曾试图通过巴结权贵来跻身朝廷,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最终未能如愿。这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普遍困境和矛盾:一方面渴望在官场施展才华,另一方面又难以摆脱对权贵的依赖和妥协。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文人的本质始终未变。他们的才情和情怀,始终是社会的一笔宝贵财富。王世贞虽然曾有过巴结权贵的经历,但他的文学作品依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为后世所传颂。我们看待文人,应该更加全面和客观,既要欣赏他们的才华,也要理解他们的处境和矛盾。
王世贞的生平经历,反映了文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时代困境。我们应当以宽容和理解的心态,看待文人的变化和选择,同时珍惜他们的才情和情怀,传承他们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