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见效快不等于效果好:过度输液弊大于利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对各种小病小痛时,往往追求快速见效,一到医院就要求医生给予输液治疗。在人们心目中,输液似乎成了快速解决病症的捷径。从感冒、拉肚子到咳嗽甚至牙痛,许多人深信只要打上点滴,就能迅速恢复健康。在一些基层医院,输液甚至已经成为临床主要用药途径。

有关专家指出,并非所有的病症都需要输液治疗。公众应遵循“能口服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输液”的原则。输液虽然见效快,但并不意味着效果好,治疗弊大于利。

对于输液的认识误区,航空总医院院长高国兰教授表示担忧。她指出,现代输液治疗最初是针对抢救病人的,而在国内,门诊输液几乎成了老百姓的就医习惯。这种习惯源于人们对输液的错误认识和过度依赖。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重新树立人们的用药观念。

一线药师对此深有体会。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主任药师武谦虎强调,一般性的感冒根本无需输液,休息和喝水是最有效的办法。普通感冒在7至10天内可以自愈,而轻者只需注意休息、保暖和大量饮水即可。如果症状明显,可以适当对症用药以缓解症状。对于流行性感冒,关键在于区分细菌还是病毒感染,只有在病毒感染的初期,抗病毒治疗才是有效的。除此之外,仍然是以对症用药为主。

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输液治疗在某些基层医院中却被滥用。武谦虎指出,由于宣传不到位和公众安全意识淡薄等因素,越是在基层用药误区越是严重。一些医生为了迎合患者的需求,会在输液时添加地塞米松等药物来掩盖患者的发热症状。这种治疗方式虽然看似有效,但却可能对患者造成更大的伤害,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孕妇等特殊群体。患者一定要合理、对症用药,慎用输液,以免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从合理、安全用药的角度来说,输液相对于其他给药方法存在较大风险。湖北黄冈市中心医院主任药师王树平提醒患者注意以下几点:输液的给药方式是直接进入人体循环系统,相对于其他给药方式风险较高;输液过程中可能存在致热、致敏物质引起的反应;药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也不容忽视;输液室的环境也可能成为患者二次感染的风险来源。在基层医疗机构和个人诊所中,由于条件有限,很难做到患者的分类隔离和环境的彻底消毒。因此一旦发生输液反应可能危及生命。因此患者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和需求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风险和问题。在此背景下重新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显得至关重要不仅要关注个人的健康更要学会科学地看待疾病和治疗方式从而为自己的健康负责确保每一次就医都是安全有效的保障自身的健康和幸福生活的继续。在这样的时代中我们也应该更多地关注和了解医学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保驾护航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让疾病远离我们的生活远离不必要的担忧和焦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幸福生活!输液滥用背后的隐忧

在日常医疗中,我们时常听闻关于普通感冒和轻微肠道感染的患者接受输液治疗的情况。这种做法其实并不必要。大量抗菌药通过输液迅速进入人体,短期内或许能见效,但长此以往,会导致人体固有细菌菌群失衡,更为严重的是,会增强细菌的耐药性,为后续的治疗带来更大挑战。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患者不遵医嘱,输液过程中自行调快药液滴速。这一看似微小的举动,实则隐藏着巨大的风险。输液速度过快,可能会让心脏承受过重负担,引发心衰、肺水肿等不良反应。若您在输液时感到心悸、心慌等不适,应立即告知护士和医生,切勿自行调整或隐瞒,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过度输液问题已引起国内广泛关注。继今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率先取消普通门诊静脉输液后,各地纷纷采取措施控制医院门诊的过度输液现象。安徽省卫生计生委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坚决向过度输液说“不”。以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为例,实施半年后,成效显著:输液人数大幅减少,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下降,药品不良反应率也显著下降。

这些数据的改变不仅仅是医疗机构的努力成果,也需要患者的理解与配合。我们要走出“只有输液才能快速见效”的认识误区,遵循“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的原则。医患之间需要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共同为患者着想,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这一改变的背后,不仅是对患者健康的关注,也是对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理性、科学的医疗环境,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相关新闻推荐请见后续报道。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