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中介助推“死不起” 拿什么守护逝者尊严?

清明节之际,殡葬话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江苏、安徽、四川等地的深入走访中,众多群众纷纷反映丧葬费用过高的问题,甚至有些群众对此现象感到十分无奈和愤怒。背后的推手,正是那些活跃在逝者家属与殡仪馆之间的殡葬中介机构和个人。

这些殡葬中介乱象丛生,成为殡葬改革的绊脚石。他们的不法行为多种多样,包括倒卖逝者信息、宰客乱要价以及开设山寨殡仪馆扰民等。

在江苏南京市的多家医院,殡葬中介通过医院护工搜集信息,一旦有人去世,他们立刻前去洽谈“业务”,承诺为家属提供“一条龙”服务。据南京市一位殡葬业内人士透露,在一些三甲医院,护工们都有殡葬中介的电话,他们向病人家属宣扬中介的省心全包服务。出于对护工的信任,许多家属在情急之下与殡葬中介签订了委托书,但随后便可能面临被宰客的命运。

据南京市殡葬管理处统计,南京地区有200多家殡葬中介,还不包括无证“游击队”。为了抢到有限的“业务”,许多中介会给提供信息的护工支付信息费。来自安徽合肥的陈少霞曾在一家大型医院做护工,她透露,护工的工资虽然不高,但隐性收入却很高,把逝者信息透露给中介能获得不菲的收入。

在四川成都市,殡葬中介更是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链条。一旦得知有人去世,信息便会通过中介迅速传播并执行。凡是一手信息资源,殡葬中介都会在殡仪服务环节提取高额回扣。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乔宽元教授表示,殡葬中介给医院“内线”的信息费在过去的十年里已经大幅涨高。

更令人震惊的是,一些殡葬中介通过“宰客”的方式乱要价。在成都市的一些殡仪中介店铺,店主提供的服务收费高昂,远超定价。据成都市殡仪馆负责人介绍,家属通过中介办理丧葬事宜可能会多花钱。例如,中介机构推荐的骨灰盒价格高达3000元左右,而同类型产品在殡仪馆内仅售300余元,价差惊人。据统计,大多数家属选择在外购买骨灰盒等物品,被中介机构从中牟取暴利。

这些殡葬中介不仅倒卖信息、乱要价,还通过低价招揽客户、在寿衣、骨灰盒和墓地等方面获取暴利。他们在宣传时打出低价诱惑客户,但实际上主要的赚钱来源却是高价销售寿衣、骨灰盒等物品。

这些现象令人深感痛心,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殡葬行业的关注和思考。改革殡葬行业、规范中介行为已成为当务之急,以保障逝者家属的权益,让殡葬服务真正回归公益属性。一位殡葬中介在江苏一家三甲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外等待着。这位中介透露,他的客户主要是有钱有身份的人,他们会推荐更昂贵的服务,而且这类服务很少会有客户讨价还价,通常是一口价成交。

合肥市殡葬管理处处长高光平透露,合肥市去年开始将遗体接运、遗体冷藏存放、遗体火化等列为免费项目,但实际操作中,许多殡葬服务公司会包揽这些业务并加价牟利,且不开具发票。这种情况在各家殡仪馆屡见不鲜,一家一辈子可能只碰到一两次这样的事情,但殡葬公司往往会趁机牟取暴利。

“山寨”殡仪馆的问题也频繁出现。在安徽肥东县,一家殡仪馆发现有人冒充殡仪馆与家属谈价格,再代表家属与真正的殡仪馆商议火化等事宜,从中牟利。这种情况在其他地区也有发生,家属往往被蒙在鼓里,以为钱是给了殡仪馆,实则都被黑中介收入囊中。

南京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也反映,他们经常接到家属投诉称购买的骨灰盒存在质量问题。后来才发现,一些中介冒充殡仪馆工作人员推销没有质检合格证、玉石鉴定证书等证明的骨灰盒,价格未经物价部门核准,且售出的商品不能退还。

在成都市的一次“市民开放日”活动中,市民胡先生发现自己为岳母的丧事花了冤枉钱。当时,两名男子自称是成都市殡仪馆工作人员,但并未出示任何证件,承诺提供“一条龙”服务并收取了高额费用。胡先生直到参加开放日活动了解到相关政策后,才发现自己遭遇了黑心中介,被骗了数千元。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成都市殡仪馆时常遇到被中介欺骗的家属来质问。

为了整治殡葬中介的乱象,首先需要做到有“法”可依。我国目前的殡葬法规文件大多禁止性和原则性的条例太多,可操作性强的条例太少。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国内殡葬业发展实际,进一步加强殡葬法律法规建设是必要的。同时提高行业门槛和监管力度也是整治乱象的重要措施。只有通过严格的监管和执法,才能确保殡葬行业的健康发展,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这些中介乱象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影响了整个殡葬行业的声誉和形象。加强行业监管、提高行业门槛、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是整治殡葬中介乱象的必经之路。也需要消费者提高警惕,选择正规渠道和合法机构进行殡葬服务,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重塑殡葬行业秩序:从规范开始,向监管延伸

探源正本,规训殡葬服务,遏制漫天要价

在生死之间,殡葬服务本应是对逝者家属的温情关怀,然而现实却是乱象丛生。当前,从事殡葬服务的主体缺乏统一职业资质和标准,导致服务专业性和可靠性受损,也为殡葬中介的不规范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为此,提高殡葬行业人员及法人单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民政部已着手加快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然而单靠部门的推动还远远不够。社会的广泛参与,尤其是各级高校的全力支持和配合,成为推动殡葬行业规范化不可或缺的力量。

监管合力,打破价格虚高的僵局

在遏制价格虚高的过程中,现行的执法主体不明确、权责不匹配问题凸显。按照规定,殡葬管理的执法主体是各地民政局,但由于工作繁杂、人员配备紧张,实际上承担殡葬管理和执法职能的往往是民政部门直属的殡葬事业单位。这导致了管理者和经营者的角色混淆,严重影响了执法效果。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建议建立专门的执法队伍,加大对殡葬中介的监管和查处力度。地方应召集多部门,从中抽调专业人员,建立专门的执法队伍,督促殡葬服务公司公开收费标准,切实遏制价格虚高现象。

评论:给逝者尊严,还生者清明

当下中国殡葬市场的现实生态确实令人堪忧。护工贩卖死者信息、殡葬黑中介漫天要价、假冒伪劣丧葬用品横行……不少逝者家属在悲痛之余还要遭受黑中介的盘剥。面对这种情况,公众呼吁加强殡葬行业的规范化管理。

殡葬黑中介利用丧属的厚葬心理,进行连哄带骗的“一条龙服务”,信息不对称的家属往往被狠狠“宰”了一回。近些年,虽然殡葬服务和用品经营基本放开,有利于平抑价格、规范市场,但我国殡葬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对规范殡葬服务和用品经营缺乏明确的法律条文,对违法行为缺乏明确的处罚措施和强制手段。

为改变这一现状,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需对殡葬中介进行资质认定,确保服务的专业性和可靠性。建立多元参与的综合治理机制,需要民政、卫生、工商、物价、公安等多部门协同作战,综合执法。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治理殡葬市场乱象。同时从业者也必须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受过专业培训,每年接受职业资格年审,才能从事该行业。只有这样,才能还给逝者尊严,给生者清明。殡葬业:服务公益,守护生命最后的尊严

在生活的广阔舞台上,我们扮演着各自的角色,经历着生死离合。而在这生命旅途的终点,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殡葬服务,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逝者的尊重。在我国殡葬业改革的大背景下,服务公益属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殡葬服务作为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一次生命的离去,都是对亲人深深的打击。在这个时候,我们不仅要确保殡葬服务不缺位,更要确保服务的高质量和公正的价格,让丧属在悲痛中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我们也要确保其他殡葬服务市场行为不失范。市场的繁荣需要建立在规范和有序的基础上。在殡葬服务市场中,我们要坚决打击不正当的市场行为,保障消费者的权益,让殡葬服务真正成为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而不是商业利益的工具。

每一次的改革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我们的殡葬业改革,就是要让丧属在失去亲人的苦痛中,不再为殡葬服务的质量和价格揪心。我们要通过改革,让殡葬市场更加规范,让每一个逝者都能得到应有的尊严,让每一个生者都能在清明时节,感受到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

生命无价,尊严至上。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殡葬业改革,为逝者守护最后的尊严,为生者清明还给逝者的怀念。更多新闻请阅读今日早报,让我们一起关注社会热点,共同为生命致敬。(完)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