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吐槽: “3•15”过后,假货和监管部门去哪儿了

“‘3·15’,一场关乎诚信与维权的特殊狂欢’

伴随着一年一度“3·15”消费者权益日的到来,公众的焦点再次聚焦于诚信与维权的话题。今年的这个日子,似乎更像是一场狂欢,一场关于消费者权益、关于诚信的狂欢。这场狂欢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网民们纷纷提出疑问:“‘3·15’打假,究竟是一场黑色幽默还是一场真实斗争?”今年的一些事情让网民们感到非常闹心。比如在江苏徐州的垃圾填埋场,假冒伪劣商品被集中销毁,然而令人震惊的是,附近的一些村民竟然用各种工具进行哄抢。还有某电视台的“3·15”晚会也延期播放,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中青舆情监测室对“假货”、“监管”等热词的监测发现,“3·15”成了个别假冒伪劣商品的“鬼门关”,同时也是监管部门集中执法曝光的代名词。老百姓对此既盼又恨,因为“3·15”过后,假货和监管部门似乎都消失了。

网民们纷纷吐槽“选择性打假”和“节日集中性曝光”。有网民透露,其家人工作的企业被某晚会曝光后开始投放广告,连续多年平安无事。该公司管理层认为已经摆平了事情,便减少了广告投放费用,结果再次被曝光。这不禁让人想起那些年年上榜的企业,他们似乎早已熟悉了这种节奏,而普通消费者却依然要承受假冒伪劣商品带来的伤害。

现实情况是,部分农村地区商品泛滥成灾,农民早已见怪不怪。他们更多地关注商品是否“有用没用”,而忽视了打假的重要性。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一些农民冒着扰乱秩序、妨碍执法的风险去哄抢销毁的假冒伪劣商品。这不禁让人思考,“3·15”的意义究竟何在?

与此一些被曝光的企业纷纷回应,表示接受的同时也对“选择性揭黑”表示不信任。普通网民除了指责之外,也在思考为什么会存在此类现象。他们开始质疑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和方式,希望他们能够真正履行职责,加强制度建设,让消费者在阳光下消费。

不少网民呼吁,“3·15”不应该是一场“公关劫”或“公关秀”,而应该是一场唤起消费者维权意识的运动。他们希望市场监管部门能够加大力度,创新监管方式,严惩制假售假者,让打假成为常态化。网友们纷纷表示:“市场监督管理本应常态化,而不是每年例行公事地曝光一批假冒伪劣商品。”他们希望相关部门能够自省,真正为消费者着想,解决消费者的实际问题。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3·15”更像是一场关于诚信与维权的狂欢。消费者们期待着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维护自己的权益,而市场监管部门也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更好地履行职责,加强监管力度,让打假真正成为一种常态。只有这样,“3·15”才能真正成为消费者的节日,成为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有力武器。对于“3·15”这个特殊的日子,平面媒体或许显得相对“淡定”,但网络媒体和社交媒体却热情高涨,关注热度持续走高。中青舆情监测室对舆情信息的监测数据显示,微博以36.4%的占比成为最受欢迎的渠道,其后依次是微信占22.8%,论坛及博客占16.2%,而新闻客户端仅占24.6%。

红网的一篇评论文章指出,打造一个洁净的消费市场环境,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这其中,媒体、消费者以及打假专业人士等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法律法规的健全以及执法者的决心和力度。红网建议,每年的“3·15”,除了曝光不法商家,还应让那些执法不力者站出来接受审视,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随着“3·15”的落幕,我们的消费和维权之路却仍在继续。腾讯网、天山网和山西新闻网等媒体纷纷发表文章表示,消费者维权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只有通过司法的公开、公正以及严厉的惩戒措施,才能确保消费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中青舆情监测室强调,消费者拥有知情权、安全权和监督权。在这个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消费者的权益一旦受到侵害,就应该得到法律的保护。对于市场上一些违法经营行为以及损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市场监管部门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习以为常,而应积极作为,敢于亮剑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针对如今日益流行的“海淘族”,我国现行消费者保护法律在保障其权益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海外电商的购物保障往往只面向其本国消费者,中国“海淘族”往往难以享受到应有的权益保障。对此,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法律顾问以及资深律师们呼吁,中国应尽快加入相关国际公约,修订国内法律法规,并适当提高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赔偿标准。

中国部门还应与国际消费者联盟、国际标准化组织消费者政策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加强合作,共同打击不法电子商业行为,降低消费者的维权难度。这不仅是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是为了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消费环境,促进全球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海淘族”的权益保护问题也将逐步得到解决。相关新闻阅读同样值得关注和学习。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