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讯】卫生部公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碘盐含量调整征求公众意见
近日,卫生部发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盐碘含量(征求意见稿)》,拟降低食盐中的碘含量上限。这是我国对食盐中的碘含量进行的第四次调整。
此次标准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了我国使用碘酸钾作为碘强化剂;将食盐碘强化量的范围从20mg/kg~60mg/kg修改为食用盐中碘含量的平均水平(以碘元素计)为20mg/kg~30mg/kg。这意味着,各地可以根据当地人群的碘营养水平,选择适合的食用盐碘含量平均水平。还提出了食用盐中碘含量的允许范围为碘含量平均水平±30%。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征求意见稿还公布了《食品添加剂 碘酸钾(征求意见稿)》,详细规定了食用盐强化剂碘酸钾的质量要求和检验方法等。
关于全国碘营养水平的监测结果,目前食盐中碘含量虽然全国水平处于可接受范围,但有约5个省区处于过量水平,16个省区市处于大于适宜量水平。此前的监测结果显示,碘盐中碘含量的平均水平为30.8mg/kg,儿童尿碘水平为246g/L,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0.2%。
新标准的编制说明中指出,各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合本省的碘盐浓度(平均水平)。即使在严重缺碘的西部地区,选用30mg/kg的碘盐,也能满足碘的摄入需求。这一新标准体现了科学补碘、因地制宜的原则。
新标准还建议将该标准定为国家强制性标准,并要求各地在9月12日前反馈意见。这一调整旨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确保食盐安全。
这次标准的调整是根据全国碘营养水平的监测结果和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的,旨在确保人民群众能够科学、合理地补充碘元素,维护健康。期待新标准能够顺利实施,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解读】专访陈祖培:对食用盐碘含量调整的多元视角与思考
本文独家专访了陈祖培教授,这位在国际控制碘缺乏病理事会担任理事兼中国和东亚地区协调员,卫生部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碘缺乏病专家咨询组组长,同时也是《食用盐碘含量(征求意见稿)》和《食品添加剂碘酸钾(征求意见稿)》标准制定项目的负责人。陈教授对食用盐碘含量的解读,为我们揭示了背后的科学逻辑与公众健康的考量。
一、从统一浓度到个性化调整:《食用盐碘含量》的变迁与逻辑
陈祖培教授首先回顾了全民食盐加碘作为国策的历史背景,并深入了《食用盐碘含量(征求意见稿)》的新变化。他强调,曾经的“一刀切”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随着环境、饮食习惯和个体差异的日益复杂化,统一浓度已不能满足各地的实际需求。此次调整是根据各省的具体环境水平来设定,体现了科学补碘的理念。
二、碘盐浓度调整的背后:如何应对民间抱怨与科学补碘的矛盾?
关于碘盐浓度下调的原因,陈教授指出,这背后涉及到科学补碘与民间认知的矛盾。尽管现有碘盐浓度是安全的,但在部分地区和部分人群中,存在对碘过量的担忧和误解。东南沿海等地区的居民由于饮食习惯,对碘的摄入存在误解。对此,陈教授强调,经过科学调查,即使每天食用大量碘含量较高的食物,也是安全的。
三、关于食用盐碘含量的合理区间:20-30mg/kg背后的科学依据
对于下限定在20mg/kg、上限定在30mg/kg的设定,陈教授给出了详细的解释。低于20mg/kg的人均碘摄入量可能不足,而考虑到加工过程中的挥发和煎炒烹炸的影响,上限值设定为30mg/kg仍是比较科学合理的。
四、无碘盐是否应该放开:台湾经验的启示与本土现实的考量
陈教授也提到了台湾的经验,当地曾一度甲状腺疾病严重,强制使用加碘盐后得到控制。但随后超市中摆放着两种盐,非碘盐的价格高于碘盐,旨在保护市民健康。对此,陈教授表示,我国的情况与台湾有所不同,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决定是否放开无碘盐市场。
陈祖培教授的专访为我们提供了关于食用盐碘含量调整的多元视角和思考。在全民补碘的大背景下,如何科学、合理地调整食用盐碘含量,既满足公众健康需求,又兼顾各地实际情况,是一个值得深入的课题。
当前,我们的文化、教育和医学水平尚未达到足够的高度,同时外部环境及土壤条件的影响,导致先天性碘缺乏依然是一个问题。补碘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陈祖培先生表示,如果允许百姓选择无碘盐,就等于默许了百姓可能面临的碘缺乏风险,甚至可能导致孩子智力发展受阻。
关于碘过量的潜在危害,《食用盐碘含量(征求意见稿)》中提到了令人担忧的问题。这份征求意见稿的编制说明指出,碘过量可能会增加甲亢的危险性,可能使隐性的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转变为显性疾病,甚至长期碘过量还可能提高甲减或亚甲减的患病风险。自去年的“碘盐风波”以来,官方终于承认碘过量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危害。对此,陈祖培指出,虽然存在甲状腺疾病的人大约占2%,大约涉及2300万人,但这部分人主要是由于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情绪等因素导致的,并非因为碘摄入量过大,而是个体对碘的不适应。
另一种声音也在响起。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公共卫生应急检测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卢亦愚持不同看法。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放开无碘盐的供应。他并不认为这次下调食盐加碘浓度是因为卫生部迫于媒体和民间的压力,也不认为目前的碘过量问题不严重。他连续几年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建议,应在各地或沿海城市放开无碘盐供应,这已成为他身边很多人的现实需求和强烈呼声。尽管卫生部拟下调食盐加碘量,并允许各省在20~30mg/kg范围内自行调整,但卢亦愚仍认为力度不足。他强调,我们的碘盐供应不应一刀切,应该根据个体差异实行个性化供应。
那么未来走势如何呢?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常务副院长胡永华昨日接受采访时分析了食盐加碘标准的未来走势。他认为新标准的出台具有积极意义,但更应明确哪些地区缺碘,哪些地区相对不缺。只有这些问题得到清晰解答,制定的标准才能更客观、更精细。未来的走势也可能显示标准会根据实际情况再次更改。对于未来的变化,我们拭目以待。胡永华专家谈碘含量标准
胡永华指出,制定科学合理的碘含量标准,需根据不同地域的人群需求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制定。了解哪些人群需要更多的碘补充,哪些人群只需适量补充,哪些人群则无需补充,是制定碘含量标准的关键。这样制定出来的标准才能真正符合各地的实际情况,保障人们的健康。
随着卫生部门的深入调研和分析,相信新的碘含量标准将会陆续出台。对于吉林省的居民而言,他们已经能够获得充足的碘营养。但从历次监测结果来看,其碘营养水平仍超出最佳适宜补碘剂量。
值得一提的是,吉林省地方病防治第二研究所已经开展了《吉林省各类人群碘营养水平调查》的课题研究,并已取得初步成果。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居民的碘营养状况,该省还在30个县(市、区)进行了专门的碘营养水平调查。
《吉林省实现2010年持续消除碘缺乏病目标行动方案》明确要求,盐业主管部门要合理布设无碘食盐专卖点,确保特殊疾病人群能够购买到无碘食盐。吉林省防病部门也会定期调查各地是否设立了无碘食盐销售窗口,以便更好地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吉林省地方病防治第二研究所成立了“碘营养咨询中心”,而全省各地区的疾控中心也设立了“碘营养咨询门诊”。这意味着,当地居民可以随时咨询碘营养的相关问题。该研究所每年还会对全省的碘缺乏病防治业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确保他们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来解答居民的问题。
新文化报的记者窦仲、王小野和邢程进行了深入报道,为公众带来了这一重要的健康信息。随着更多的关注和努力,相信吉林省的碘营养问题会得到更好的解决,保障居民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