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门诊输液何去何从?——一场关于抗生素使用的
一问门诊输液现状:为何常见病症无需输液?
清晨的长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刚刚开门,熊大爷便带着孙子前来。还未等医生诊断,他便急切地要求为孩子输液。在他眼中,输液似乎成了快速解决病症的捷径。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输液的情况却截然不同。为何门诊多不主张输液呢?对此,医院副院长吴清华表示,门诊接诊的多为常见病、多发病,如感冒、发烧等,这些疾病通过口服药物即可治疗。过度输液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医药负担,还可能引发不良反应。
二问抗生素使用问题:为何提倡减少抗生素使用?
抗生素的滥用问题一直是医疗领域的热点话题。吴清华表示,输液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容易导致血管堵塞和感染。更为重要的是,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菌的产生,使病人在严重感染时无药可用。取消门诊输液治疗成为减少抗生素使用的重要手段。如今,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已经取消了门诊静脉输液治疗,有效减少了抗生素的使用。
三问门诊输液转型:如何应对病人需求?
面对病人对输液的强烈需求,医院如何应对?吴清华表示,对于病情严重、需要抢救的病人或吞咽有困难、难以消化、有呕吐情况的病人,才需要进行输液。对于这部分病人,医院会将其转到急诊或住院部进行输液。门诊儿科主任医师李国林强调,无论输液、口服还是肌注,都只是给药途径的一种,以“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为原则。口服药物虽然见效慢,但安全方便、费用低。
四问转型带来的改变:对病人有何好处?
取消门诊输液带来的最大好处是什么?吴清华表示,这一改革不仅能保障医疗安全,还能减少患者的医药负担。通过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降低了耐药菌的产生风险。这一改革体现了医疗部门对病患需求的理解和对健康理念的更新。病人的健康需求不仅仅在于快速见效,更在于安全有效的治疗过程。在此背景下,医生和病人共同寻求更为合理、安全的治疗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这场关于抗生素使用的将引导我们走向更为健康的治疗之路。【医疗改革的先锋实践】某院致力于抗菌药物滥用问题的破解之旅
在医学界的一次深刻变革正在悄然发生。某院的业务科科长杨维兰自豪地透露,该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已显著下降,降至7%,这一数字远低于国家规定的20%标准。从2011年的7.15%到2013年底的5.09%,这一成绩的取得并非偶然,而是该院长期致力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管理药物使用的结果。
早在2003年,为了控制抗生素的滥用,该院就成立了药品监控管理委员会,对抗菌药物输液进行严格监管。到了2012年,门诊抗菌药静脉注射治疗被正式取消。不仅如此,该院每月都会对抗生素的使用进行审查,对使用不当的医生进行通报批评,确保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尽管医院内部已经做出了诸多努力,仍然面临着外部的挑战。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袁兆康指出,中国大部分病人对输液的危害性缺乏了解,其中75%的门诊病人其实并不需要输液。据统计,2010年中国每人平均输液8瓶,门诊输液率高达60%至70%,人均抗生素的使用量更是国际水平的10倍左右,其中八成患者并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在此背景下,取消门诊输液的医院在江西省并不多见。在某家三甲医院的门诊输液室里,孩子们的哭声和挂满架子的输液瓶,构成了一幅令人心痛的画面。医生李国林表示,取消门诊输液后,他每天都要面对一些不理解的患者,甚至有些家长会因医生拒绝输液而闹事。
尽管原国家卫生部早已出台相关政策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来控制过度输液,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难题。医生吴清华坦言,政策难执行与门诊输液带来的经济利益有关。他估算,如果取消门诊输液,医院将失去每天数百名病人的经济收益。医患关系的紧张也让医生在决定是否输液时更加谨慎。在患者强烈要求下,医生大多会选择听从患者意愿。
要解决抗生素滥用等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转变医患双方的用药观念。吴清华呼吁,希望国家能出台更严格的政策规范医疗用药。这不仅仅是一家医院的问题,更是全社会共同面对的挑战。我们需要更深入的改革和更广泛的共识,以确保医疗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和公平性。
这所医院的努力值得赞赏,他们为医疗行业的改革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他们的成功经验和面临的挑战,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期待更多的医院能够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共同推动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