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假药乱象之内幕调查

假药威胁:隐匿在身边的健康隐患

口服药物、注射药物,从中草药到西药,从国产到进口,乃至抗癌药物——假药就像一只隐形的魔鬼,藏匿于各类药品之中,时刻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这是一个关乎我们生命安全的问题,假药的泛滥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现实。

地域广泛、犯罪手法多样、涵盖药品全面,这是假药犯罪的综合特点。现代科技的运用使得假药制售分工更加精细,从包材印制、原材料生产,到药物成型、组合包装、物流运输以及销售渠道,每一个环节都相对独立运作,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假药制造销售链。

更令人震惊的是,一些专业人士甚至正规医药公司也抵挡不住暴利的诱惑,涉足假药行业。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职业道德,更是对人们生命的漠视。

今年11月上旬,山东济南警方破获的一起特大假药案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而这只是冰山一角,假药泛滥的背后,是打击难度的加大,也暴露出药品监管的漏洞。

互联网的发展,更是让假药销售变得愈发猖獗。网络成为了假药销售的新媒介,一些假药贩子通过设立网页、聊天工具交流、物流交付、收款等方式,完成假药的交易。他们甚至花费巨资在网络搜索引擎进行竞价,以获取更大的销售市场。

部分药店也参与其中,他们为了追求利润,不顾患者的生命安全,出售假药。在一起假药案中,甚至在一个经济相对发达的中等城市,发现有120家药店出售假药,这让人不禁对药品市场产生担忧。

公安部经侦局知识产权处处长王志广表示,网络假药犯罪的隐蔽性、再生性、蔓延性远超以往,给假药的监管与打击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假药的“天堂”,犯罪活动更加隐蔽,难以被发现、查证。而且,即使执法部门打掉了一个环节,其他不法分子也会迅速在网上搜寻其他对象补上,难以根除。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仅需要加强药品监管,更需要提高公众的药品安全意识。我们要学会识别假药,避免购买到假药。我们也要支持警方和相关部门的工作,共同打击假药犯罪,维护我们的健康和安全。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抵制假药,保护我们的健康!因为健康无价,生命至上。只有我们共同努力,才能打造一个安全、健康的药品环境。近年来,随着跨区域制售假药网络的崛起,药品造假现象愈发严重。据了解,制假活动的特征之一是跨越多个区域完成回收、生产和销售的流程,涉及网络错综复杂。警方破获的多起重特大制售假药案显示,涉案人员少则数十,多则上百,涉及的省份数量也达到了惊人的二十个左右。

在假药销售网络中,药店的角色尤为突出。例如,在哈尔滨的一个制售假药案中,警方发现与假药团伙有业务往来的药店数量之多令人震惊。售假团伙从各地购进成品假药,再向多个省份的数千家药店销售。除此之外,中西部地区、城乡接合部以及农村地区的保健品店、私人诊所也是假药的灾区。这些地区的监管相对薄弱,为假药贩子的违法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更令人担忧的是,假药甚至渗透到了监管相对完善的医院。在湖北武汉等地,一些骗子通过“调包”、“以假换真”等手法,将假药混入正规医院的药物中。一些假药贩子还利用“义诊”活动推销假药,以此欺骗消费者。

这些假药不仅涉及普通药物,更涉及抗癌、抗肿瘤等名贵进口药物。造假者偏爱针对跨国医药公司的进口处方药,如德国拜耳、英国阿斯利康、美国辉瑞等。以波利维为例,这款预防血栓的药品市场价约130元每盒,而网上假药的售价略低,使得消费者更难察觉药物的真伪。

除进口药外,也有造假者假冒中药处方药和日常用药。这些假药的成分主要是淀粉、玉米粉等,几乎没有药效。制假售假的动机无疑是暴利。例如,在济南的一起假药案中,一瓶假药的成本不过百元,但市场价却高达数千元甚至更多。

假药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除了加强监管和打击制假售假行为外,我们还需要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让消费者更加警惕购买药品的渠道和价格。也需要加强对药品行业的监管和管理,确保药品的安全和有效性。只有如此,才能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和安全。警方向公众揭示了假药的惊人内幕。当前假药制造者主要使用淀粉、玉米粉等作为原料,为了模仿真药的重量,会添加滑石粉、饲料、铁粉等。为了降低成本,有效成分的含量往往较少,甚至不含。为了迅速产生所谓的“疗效”,甚至不惜添加有毒物质。

假药的形式多样,有假冒进口药、过期药充当新药等,甚至有些假药根本没有药效。医学专家指出,假药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有的患者可能因为服用假药而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疼痛缓解,但这可能是因为假药中添加了、激素、镇定剂等。

警方捣毁的制假窝点显示,一些生产假药的场所没有任何药品生产的净化、消毒措施,原料竟然是。这些窝点生产的假药包括治疗白血病、癌症等严重疾病的药品。在浙江一起案件中,主犯曾供述他们在生产时并不知道药品的具体成分,只是要求能治病。警方还发现储存的假药已经生出霉斑。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正规的药厂、化工厂、医药公司也涉足制售假药犯罪活动。这些犯罪嫌疑人在药品生产、销售、流通的各个环节都有涉足。他们利用药品交易会等机会,散发名片传单,串联假药生意。一些医药公司竞标成功后,甚至采购假药。

警方还介绍,假药生产流程已经被分解成若干环节,从包材印制到原材料生产,再到压片成型、组合包装、物流运输环节,各地不法分子按需勾结,共同组成完整的生产链条和庞大的违法产业。这使得介入“药品行业”变得十分简单,甚至有犯罪嫌疑人自述,“卖这个(假药)和卖一般东西没区别”。

对于这种情况,相关法律还存在空白或模糊地带。对于化工厂生产药品原材料以及许多保健品含有药物成分甚至标称疗效的现象,地方药监部门和公安机关均反映缺乏法律依据。打击假药犯罪的也需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药品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监管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公众的用药安全。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李奋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社会上假药泛滥的问题仍然严重,存在着发现难和查处难的现象。虽然刑法修正案(八)解决了制售假药入刑门槛过高的问题,但是对于假药犯罪致死的“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尚未作出明确的司法解释。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使用假药导致病情延误,进而对身体造成严重危害甚至死亡的情况屡见不鲜。这种因果关系的直接对应却十分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李奋飞副教授建议适当修改刑法相关适用条件,对假药和劣药的区分以及治罪方面给出更加明确的解释。他认为,只有明确了相关定义和界限,才能更好地打击假药犯罪行为,保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有关法律专家也指出了当前刑法对于生产销售假药罪的量刑标准存在问题。目前刑法规定的起刑点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相较于其危害程度来说显然偏轻。在实践中,对于这类犯罪往往适用轻刑、缓刑甚至仅处罚金,难以起到有效的惩戒和震慑作用。专家们呼吁对刑法进行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加大对生产销售假药罪的打击力度,让法律更好地维护公众的权益。

打击假药犯罪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完善监管机制、加大执法力度,才能更好地保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