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什么是交子?为什么会出现在宋朝?

今日,风趣网为您带来一篇深度好文,让我们一同探寻货币历史长河中的一段瑰宝——宋朝的“交子”。

自古以来,货币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历经三千多年的风雨变迁。从夏商时期的贝壳,到春秋时期的布币、刀币,再到战国时期的铜钱,货币的形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变。《·始皇本纪》记载:“惠文王生十九年而立,立二年初行钱”,见证了货币历史的波澜壮阔。

到了西汉时期,为抑制豪强势力,国库充盈,开始采用虚高的白鹿皮币。这时,货币的名义价值与其实际价值首次出现背离。金属货币逐渐有退出流通领域的趋势,实物货币盛行。隋唐时期,铜钱的铸造和流通得以恢复,甚至还出现了飞钱这一最早的汇兑方式。但直到宋朝,实物货币才逐渐淡出流通领域,金属货币的地位最终确立。

那么,“交子”究竟是何物呢?它产生于宋朝时期,是四川等地各大商家联合推行的一种货币。交子的诞生与民办交子和官交子一脉相承。民办交子的时间虽不明确,但官交子的产生可追溯到天圣年间,即公元1024年左右。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并非偶然,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和经济原因。

宋朝中央政权禁止四川使用除铁钱外的其他货币,给四川地区的货物交易和流通带来不便。四川地区商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货币交易,而铁钱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四川商业巨富的出现也为交子的产生提供了直接动力。可以说,交子是在政权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具有流通职能的。

最初的“交子”只是活期存款凭据和现金支票,需要拿着它去钱庄兑换真正的金属货币。王小波、李顺起义后,民间钱币更加稀少,私交子成为流通的“黑货币”,这时交子才在意义上成为。严格来说,交子是一种替代性货币,是金属货币的凭证,而非纯信用货币。

那么,“交子”为何会在宋朝出现呢?宋朝商品经济得到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是主导。但与以往朝代相比,宋朝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经济发展更加活跃。随着商品数量和总价的增加,客观上也推动了货币量的增加,对金属货币的需求急剧上升。

宋朝的巨大开支也是推动交子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为防备藩镇割据和应对周边战争冲突,宋朝在京师驻扎了大量军队。军队人数的庞大和物资需求的增加使得军费开支巨大。宋朝的政治环境也导致了频繁的战争和国防压力的增加。为了维持庞大的军队和保障国家安全,宋朝急需一种便捷的货币流通方式,于是交子应运而生。

“交子”作为宋朝时期的一种特殊货币形式,其产生和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密切相关。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宋朝应对财政压力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对“交子”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宋朝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和货币制度的发展演变。宋朝时期,中央对财权、军权的集中把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央集权,使得地方政权得到有效控制,避免了政令混乱的局面。这种集权模式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冗官现象的滋生成为了一种巨大的财政负担。

除了冗官带来的开支压力,宋朝财政还面临着军费开支、皇室开支的沉重负担。皇室成员的俸禄虽然丰厚,但其权力却被严格限制,以防止形成割据势力。皇室成员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得皇室开支剧增,后宫开支也成为一笔不小的负担。宋仁宗时期,尽管他力求节俭,但皇帝孩子的出生、婚嫁等仍然需要巨大的支出。

在税收方面,宋朝推行了以两税法为代表的财产税,使得货币收入成为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免役法、市易法等变法措施的实施,更是增加了货币收入,使得民间对货币的需求日益增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朝的商业大都市开始形成,商业城市分工细致、贸易繁盛。

宋朝金属货币的不足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一方面,商品交换规模的急剧增加导致货币需求量大增;另一方面,金属货币的短缺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宋朝的金属货币主要以铜钱为主,虽然铜的开采量并不少,但由于海外贸易的繁荣,大量的铜钱流向了国外,造成了铜钱的流失。尽管宋朝制定了严格的法令禁止铜钱外流,但市场经济的作用使得铜钱外流难以根本遏制。

铸造成本过高也是造成宋朝铜钱供应不足的原因之一。在宋朝时期,铸钱业的利润非常低,甚至处于亏损状态。由于铸造铜器获利丰厚,销融铜钱铸造铜器的现象屡见不鲜。随着时间的推移,铸钱业的亏损情况愈发严重,每年铸造的钱币数量越来越少。

宋朝财政面临着诸多压力和挑战,从冗官问题、军费开支、皇室开支到税法的推行、商品经济的发展、金属货币的不足等问题都亟待解决。在这一时期,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这些问题,以维护国家的财政稳定和经济发展。宋朝需要通过改革税制、加强金属货币管理、提高铸钱业利润等措施来缓解财政压力,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应运而生的“交子”:四川地区的货币革新之路

在古老而繁荣的四川地区,商贸活动的繁荣呼唤着更为便捷、高效的交易方式。“交子”的诞生,正是对这一需求的响亮回应。它的出现并非偶然,背后隐藏着四川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地区货币流通的独特背景。

宋朝时期,铜币和铁币并行流通,各据一方。四川地区,因其特定的经济政策,初期甚至禁止铜钱的流通。在这样的货币体系下,铁钱因其重量和价值而显得难以携带,给市场贸易带来了诸多不便。人们的日常交易急需一种更便捷的支付手段,“交子”应运而生。

交子的起源,可追溯到民间自发的金融实践。早期,由富商联合推出的一种信用凭据,即私交子,开始在市场上流通。但由于缺乏足够的金属本金支撑和监管,私交子在流通中出现了造假和滥发的问题,无法自由兑换。面对这一局面,宋朝官方于公元1024年左右接手,发行了首批官交子,正式将这一支付手段纳入官方金融体系。

官交子的出现,标志着四川地区货币流通的新纪元。它的流通规则、与铁钱的兑换比例,都在交子铺中得以明确。只需拿着铁钱到交子铺,即可兑换交子,写下金额并密押。虽然每贯铁币的兑换需要交纳一定的利息,但交子的便捷性和高度认可度使其在四川地区迅速普及,广泛流通于市场。

作为信用货币的交子,其发行离不开准备金作为支撑。在宋朝,准备金的称呼多样,如“本钱”、“见钱”或“铁钱”。早期准备金的兴起与私交子的运作密切相关。由于缺乏监管,常出现因准备金不足而影响交子信誉的事件。宋朝加强对交子的监管力度,并规定发行交子需储备本钱的原则。

准备金的比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铜钱和铁钱的比价变化等。若以铁钱作为准备金,由于其价值相对较低,所需准备金比例较高;若以铜钱作为准备金,则比例相对较低。若混合使用两种货币作为准备金,比例则在这两者之间浮动。

在交子的初期发行中,宋朝实行了全额准备金制度。由于铁钱储备不足等因素,不得不调整制度,最终转变为部分准备金制度。这一转变虽为交子的普及提供了可能,但也为其最终消失埋下了隐患。

“交子”的诞生与四川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及货币流通特点紧密相连。从民间的自发实践到官方的认可与推广,“交子”的历程反映了古代货币制度的演变与创新。“交子”的出现与消失,不仅是一个货币现象,更是古代社会经济、金融发展的生动写照。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