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升,我们的生活习惯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一些不良习惯如过度劳累、久病不治、饮食不节等,正逐渐侵蚀我们的身体。这些习惯若长期不被重视,可能会使身体逐渐走向虚弱,甚至形成虚的体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科主任陈瑞芳指出,现代人很容易陷入体虚的困境。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小孩不爱吃饭,消化功能不佳,这是脾虚的表现;寒风一吹,许多女性手脚冰凉,这是血虚的症状;男性因工作压力大,常常熬夜加班,感到身体疲惫,可能是肾虚的预警;老年人抵抗力差,容易生病,也是身体虚的表现之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更加重视生活的质量。相较于以往对身体的不闻不问,现在的人们对身体的变化更加敏感,似乎总能找到自己“虚”的地方。秋冬季节来临,许多人会自觉开启“进补模式”。在此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自己是否真的虚了。
“很多现代人都会觉得自己有点虚。”陈瑞芳主任表示,“这几年到医院咨询治未病的人越来越多。每当气温下降,我们医院的膏方定制号就难以预约,这说明市民们有了自觉的养生意识。”确实,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容易导致虚症的出现。陈主任也提醒我们,其中很多人并非真正的“虚”。
比如,工作繁忙的人有时会感到提不起劲、身体劳累、记忆力下降,甚至心情郁闷。这种情况并不一定意味着虚,很可能是因为工作压力大所致。通过适当的休息和合理的调节,就有可能恢复活力。这些症状也有可能是其他外邪侵犯人体造成的。例如,湿气过重也会让人感到疲惫乏力;上火时,可能会表现出身体虚弱的症状;气郁则会导致心情烦闷、郁郁寡欢、无力应对。身心劳累并不一定意味着身体“虚”了,需要辩证看待。
在中医理论中,虚证与实证是相对的。实证往往是外邪过盛导致的,而虚证则是身体内部功能不足或“正气不足”的表现。陈瑞芳主任表示,正气不足既源于先天因素,也与后天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过度劳累、久病不治、饮食不节等不良生活习惯都可能导致体虚。
正如中医所言:“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虽然一开始可能并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但长期过度劳累会渐渐导致五脏六腑的虚弱。现代人常见的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饥饱失调等不良饮食习惯容易导致脾胃虚弱。病程过久、治疗方式不当等都可能导致体虚。
虽然体虚与我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但陈瑞芳主任表示,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除了先天不足、久病、术后人群外,年轻力壮的年轻人真正虚的其实并不多。多为外邪侵犯或轻微的虚证,只要正确调养,身体便能恢复健康平衡。值得注意的是,“虚”的源头往往始于气虚。了解这一点对于预防和调理身体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生活中虽然存在许多不良习惯容易导致体虚,但只要我们关注身体、合理调养、积极治疗并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就能远离虚症困扰。让我们一起迈向更健康的生活吧!陈瑞芳专家解读中医虚证
在中医的视野里,人体的虚弱状态多样且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脏六腑的虚弱。这些虚弱状态,无一不是我们身体亚健康的体现。陈瑞芳表示,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存在虚证,而虚证的表现往往并非单一,例如气血两虚、阴血亏虚等,这需要到专业的中医门诊进行体质辨别。
气虚,是众多虚证中最常见的一种。其成因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影响,如劳累过度、久病不愈、生活不规律等。陈瑞芳指出,气是身体功能运作的基础,有“百病皆生于气”的说法。气虚不仅仅是其他虚证如血虚、阳虚的伴随症状,更是身体出现虚弱的预警信号。当气不能顺畅运行,脏腑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导致脾虚、肾虚等虚证的出现。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气虚呢?陈瑞芳强调,只有清楚自身的体质,才能正确对证养生。如果您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容易疲劳、呼吸短促、自汗等,可能就是气虚的表现。应及时调养,以免进一步加重体虚的症状。
陈瑞芳主任还提到,除了气虚,还有其他如血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脏六腑的虚也是需要我们关注的。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虚证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想要真正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就需要寻求专业的中医诊断。
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治未病科主任,陈瑞芳的专业见解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借鉴。对于身体的虚弱状态,我们应该重视并正确调养。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体质,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相关文章推荐:
(待补充)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