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周公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奠定了成康之治的

周公旦,名旦,亦称叔旦,是西周的开国元勋,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儒家学派的先驱。他的采邑在周地,因此被称为周公。以下是关于周公旦生平的一些分享。

周公旦作为周武王的弟弟,他在周文王在世时便展现出其孝顺、忠厚仁爱的品质。当周文王姬昌取得商王信任并拥有了征伐之权后,周公旦成为辅相,辅佐武王处理政务。周公旦是武王的同胞弟弟,对于军国大事和其他疑难小事,武王总会与周公旦商讨。

在周武王正式即位之年二月,武王与周公接触,日夜思虑灭商之事。周公旦向武王劝诫敬德谋事,强调要敬尊天命,不要冒犯远近诸侯,继续修明道德。在周公旦的辅佐下,周武王东征伐商,并成功灭商,建立周朝。灭商后,周公旦在如何处置殷商遗民和上层贵族的问题上提出明智的建议。

周武王去世后,由于继位的成王年幼,周公旦担心天下人背叛朝廷,便登位代成王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在此过程中,周公旦面临诸多谣言和中伤,但他坚守初心,只为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西周初年,周公旦还辅佐天子东征消灭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并在其故土建立鲁国。

当时西周天下尚不稳定,周公旦与召公奭决定分陕而治,确保国家的安定。他们商定在三门峡一带设立分界,并立柱为界。这一举措显示了周公旦对国家安定的深思熟虑和坚定决心。

周公旦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忠诚坚定的政治家和儒家先驱。他的事迹和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智慧和勇气为周朝的建立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周公与召公以“陕”为界,分别管理周王朝的东、西两大行政区。界限处所立的那根石柱,便是中国最早的界石。这一分陕之制,渊源于陕西之名的由来。

周公旦在分陕之后,主要负责防备殷商遗民的反叛,稳定东部新拓展的领地。而召公奭的责任则是开发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业,建立经济后方,以巩固周王朝的基础。

周朝时期,管叔、蔡叔与纣王的儿子武庚勾结,并联合东夷部族反叛周朝。周公奉成王之命,举兵东征,成功讨平了这次叛乱。此次东征不仅消灭了管叔、武庚,流放了蔡叔,更收伏了殷之遗民,并将部分遗民封于卫、宋两地。随后,周公继续东进,灭掉了奄等多个国家,并成功将飞廉赶到海边杀掉。这次东征使得周的势力延伸至海边,成功平定了淮夷及东部其他地区,仅用了两年的时间便完成了这一伟业。此次胜利使得诸侯开始归顺周王朝。

虽然武王克商只是打击了商王朝的核心部分,但真正的扫清其外围势力却是在此后的三年东征中完成的。周公的这次东征虽然只涉及大约五十个国家的灭亡,但其真正的成果在于占领地的巩固和扩大。东征之后,周人的势力范围大大扩展,成为了东至海、南至淮河流域、北至辽东的泱泱大国。此次东征不仅席卷了大河下游地区,更改变了原有部落的格局。部分部族逃到江南、淮河流域等地,而东夷部族也被打散。东征的战斗残酷而激烈,战士们跟随周公经历了许多苦难。当他们解甲归田时,心中充满了遐想。《诗经·豳风·东山》便描绘了他们复杂的心理。

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周公旦正式建议周成王迁都洛邑。他将大批商朝贵族迁居洛邑,并派召公驻兵八师以加强监督。为了有效统治被征服的地区,周公采取了分封制,将周族的可靠成员封到国都周边以拱卫王都。这一策略与武王时期的分封有所不同。周公先后建置了七十一个封国,将土地统一规划以巩固和加强周王朝的经济基础。他还分封了康叔、姜太公等人为诸侯,以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

除了上述诸侯国外,周公还分封了大量的同姓和异姓国。据记载,周公分封的国家数量众多。这些国家的设立不仅切断了殷商旧族与其北方同姓的联系,更是周王朝在各个方向的屏障。

周灭商后,由于镐京偏西,武王难以控制东方地区,因此提出了在天下的中心建都的设想。这一设想在卜都定鼎中得以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

周公旦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的军事才能,更在于他的政治智慧和对周王朝的深厚忠诚。他的各种措施大大巩固了周朝的统治,为后来的春秋战国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周武考察伊洛之地,欲建新的都邑,虽未全面实行便离世,但遗志未泯。周公秉承武王之志,二次克殷后,面对辽阔疆域,统治重心东移成为迫切需求。于是,在伊洛盆地中心,周公着手建设洛邑。此地区地势平坦肥沃,四水汇流,占据交通要道,实为建都之宝地。

周公执政第五年,开始大规模营建洛邑。召公先行占卜,确定城址于涧水和洛水交汇处。经过详细规划,五月十一日规划成功。周公亲自视察并重新占卜,确认营建新都大吉。在《尚书》中有简洁明了的记载。

洛邑被称为“成周”或“新邑”,是一座规模宏大的都城。城内主要建筑包括太庙、宗庙、考宫、路寝、明堂等“五宫”。这些宫殿宗庙的建筑结构精美,城内通道各异。经过约一年的建设,洛邑初步落成,周王朝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大典。

随后,周公在新邑举行盛大庆典,册封天下诸侯,并宣布各种典章制度,谋求周王朝的长治久安。周公摄政期间,继承并制礼作乐,先制作歌颂武王武功的武舞《象》和表现周公、召公分职而治的文舞《酌》,合称《大武》。为了祭祀文王,周公又制作了表现文王武功的《象》舞。

“礼”强调“别”,即尊卑贵贱的区分,核心是宗法制和继承制的确立。周公意识到没有严密的继承制可能引发纷争,因此借鉴夏殷历史教训,推演出维护等级森严的礼法。这种礼法是隶属关系的外在表现,旨在巩固宗法制、维护父权制和周天子的统治。违反礼仪规定者将受到严厉惩罚。周天子有权授民授疆土,这以土地国有为前提。在周公文治武功的时代,“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莫非王臣”的观念深入人心。由此引申出的“田里不鬻”等土地制度也出自周公之智。

这座洛邑新都为周王朝的统治中心,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周公的智谋和才华在此得以充分展现,他以此为基础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为后续的繁荣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周公的营建之功和治国之策对周王朝的兴盛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周公摄政时期,不仅掌管国家大权,更在礼乐征伐等方面拥有专征专伐的特权。这种权力格局,实际上早在周公之前就已确立,周公则在前代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并完善了册封、巡狩、朝觐、贡纳等制度,以加强中央王朝对地方的统治。周公的权威和智慧,使得他在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随着成王的成长,周公决定归还政权。在还政之前,周公作《无逸》,以殷商的灭亡为警示,告诫成王要体恤民情,勿忘稼穑之艰辛。他提醒成王,统治者必须了解农民的劳苦,否则容易贪图享乐,导致国家衰败。周公无私无畏的精神,为国家鞠躬尽瘁,赢得了后代的赞誉。

周公并未因退位而放手不管。成王固然对他挽留,而他也不断向成王提出忠告。其中最著名的是《尚书·无逸》。在这篇著作中,周公强调了统治者的责任,要理解农民的艰辛,要关注社会底层的隐情疾苦。他举了殷代名君的例子,说明只有勤政爱民、节俭自律的君主才能长久享国。他也警告后代不可放纵享乐,不可违背先王的法制。否则一旦民怨沸腾,后果不堪设想。周公的这些忠告,无疑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周公致政三年后,在丰地养老。临终前,他叮嘱成王将自己葬于成周,表达他至死也心系国家。周公逝世后,成王欲将其葬于成周,然而天象突变,大风雷雨交加,农作物倒伏、大树拔起,国人惶恐不安。当周公葬于文王墓地后,成王感慨地说:“这表示我不敢以周公为臣”。周公的忠诚与智慧,永远为后世所铭记。

周公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在位时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各种制度;退位后依然心系国家,不断向成王提出忠告。他的精神品质和智慧,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周公的故事和精神遗产,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而努力奋斗。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