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献血乱象亟待制完善 破解“血荒”需开源节流

今天是第11个“世界献血者日”,我们关注到在中国,一些城市频繁出现血液供应紧张的状况。尽管中国的献血率在世界上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但民众的献血误区、城市频现的“血头血霸”乱象等献血窘境亟待解决。专家指出,无论是从“开源”还是“节流”的角度,解决“血荒”难题都需要科学知识普及和政策制度的完善。

前不久,深圳因连日的暴雨天气导致各捐血点的献血量受到影响,再次引发网友对血液供应紧张问题的热议。而在四川南充,一则网帖曝出某医院规定做手术必须先献血,虽然院方回应并无强制规定,但也承认了血站长期缺血的事实。

“血荒”问题在中国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在2010年底,中国十余个大中城市几乎出现血库告急的情况,此后,一些地区的血液供应紧张情况逐渐呈现扩大化和常态化趋势。据公开报道统计,今年以来,已经有浙江、河南、海南等十余省份的城市出现了血库告急的情况。

那么,连年血荒,“荒”从何来呢?根据官方数据,中国大陆人口的献血率只有9‰,而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标准是10-30‰。在中国临床用血量逐年增长的背景下,低献血率使得一些城市的血库常常陷入困境。

中国医师协会输血科医师分会会长汪德清认为,观念误区和宣传不足是献血率低的主要原因。传统的观念认为流血会伤元气,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应保持完整,公益意识不高。由于宣传不足,一些人对于献血的安全性存在疑虑。

一些地区的血液紧张现象也与献血主力军——大学生和农民工的季节性流动有关。寒暑假期间,常常会出现季节性血液不足的情况。中国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一些大城市,临床用血量长期保持高位,也加剧了用血紧张的情况。

除了观念认识上的误区,影响民众献血热情的还有体制机制原因。一份网络调查显示,近2000名受访者中,有高达82.7%的网友认为献血用血机制不透明,丧失了公信力。为什么献血无偿,却用血有偿?这是民众长期存在的疑惑。但实际上,血液采集、存储、检验等成本是需要收费的,这也是国际惯例。用血收费主要是为了覆盖这些成本,并不是利用采集血液来营利。

解决“血荒”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科学知识普及、政策制度完善、激励机制的建立、透明度的提高等。让我们共同努力,呼吁更多人积极参与献血,为缓解血液供应紧张状况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让更多的生命得到拯救和延续。在公众视野中,血荒现象始终如一地引人关注。对此,专家们提出了诸多见解,其中解决之道引人深思。若要解开这“信任之扣”,不仅要让献血者的信任回归,还需让用血者明白无偿献血的真正意义。

公开透明的献血流程是建立信任的关键。公众对于献血的程序是否严谨、过程是否卫生安全怀有疑虑。我们需要通过公开事实的方式向献血者证明,每一滴血液的采集、检测、储存和运输都严格遵守规定,确保献血者的健康与安全。我们还需要通过畅通的信息渠道和真实的数据,向需要用血的患者解释清楚:为何在医院用血时需要交纳费用。这是为了保障献血者的权益,确保血液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除了重建信任,提高民众的公益意识也是关键所在。汪德清认为,我们需要建立尊重献血者的社会机制。在日常生活中,诸如购票排队、医院挂号等小事上,我们可以给予无偿献血者优先和便利。这不仅能体现社会对献血者的尊重,也能激发更多人参与到无偿献血的行列中来。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社会激励机制的缺失。我们需要从制度层面进行深入的改革和完善。

提及体制机制问题,不得不提及《献血法》的修改。这部法律自1998年实施以来已有16年,随着社会的变迁,现行的法律逐渐暴露出局限和弊端。关于献血用血的新问题亟待通过修法来解答。例如,“亲友”一词在现行法律中的界定模糊,导致一些人利用这一漏洞进行血液买卖交易,进而出现“血头”、“血霸”等不健康现象。

专家们还指出,当前无偿献血的优惠政策在区域间存在差异,这给流动人口带来了诸多不便。如何完善制度让献血者享受政策优惠是当前的迫切需求。除此之外,还需加大“开源”力度,扩大无偿献血宣传,完善献血激励机制,并确保献血机构的设备和人员配备到位。我们也需在“节流”上下功夫,完善医院的用血制度,推广自体输血等科学用血方式。自体输血是一种有效的节约用血方式,既可以避免输血传播疾病,又能减少患者的医疗开支。

自体输血的推广并非易事。很多民众甚至医生对自体输血存在误区或缺乏了解。自体输血的价格也是患者顾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需要加强科学知识普及和政策制度完善并行的工作。解决“血荒”难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既要加强制度的完善,也要加强知识的普及和误解的消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解决血荒问题,确保血液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