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从美国归来的医学博士和母亲的李旭,在面对孩子是否需要补钙的问题上遇到了困扰。她回到中国后,发现自己的宝宝似乎面临着与其他中国家庭相似的困境:因为枕秃等症状被医生怀疑缺钙。
这个故事起始于李旭成功完成在美国的交流学习项目,带着新生命回到了祖国。尽管她每个月都带孩子进行体检,但社区医生却斩钉截铁地告诉她孩子缺钙。这让李旭感到困惑不解,因为在美国时她曾向医生咨询过同样的问题,得到的答案是不需要额外补钙。
困惑之下,李旭向导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营养学教授李可基求助。李可基教授对此进行了调查,发现高达86%的中国家长在孩子未满六个月时就开始给他们补钙。对此,李可基教授明确表示:“吃母乳再补钙是不明智的。”他还指出,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标准显示,只要孩子消化吸收正常且奶粉合格,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都不需要额外补充钙剂。这一观点在卫生部印发的《母婴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中也得到了确认。
过量补钙的危害也让许多家长担忧,会不会比三聚氰胺造成的肾结石还严重?对此,专家指出只要不过量过多,就没有必要恐慌。国际上的研究也表明,即使钙的摄入量超过推荐量的50%,也不会对婴儿的健康造成显著影响。美国国立医学研究院食物营养专家组更是将0~6月婴儿的最大耐受剂量定为每天1000毫克。
尽管如此,在中国许多家长仍然对孩子的“缺钙”现象感到焦虑。孩子的枕秃、做鬼脸甚至说话晚都被归结为缺钙的表现。李旭也是其中之一,她的周围充斥着各种关于孩子是否需要补钙的观点和做法。她在海外购物网站购买了名为Child Life的美国原装进口液体钙给孩子补充钙质。但实际上,国际上并没有统一判断婴幼儿是否缺钙的标准。真正的判断标准应该基于营养师对婴儿日常膳食的分析、临床症状以及排除维生素D缺乏等因素。
面对这样的困惑和焦虑,家长们应该保持理性,不要被误解和恐慌所左右。在给孩子补充钙质之前,应该充分了解并遵循专业的营养建议和指导原则,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也需要加强对医生和社区教育的指导,避免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的情况发生。关于钙的误解与真相:科学看待宝宝与全民补钙现象
在关于钙的摄取与补充问题上,存在着许多误解与混淆。对于宝宝和全民补钙的现象,我们需要以科学的态度重新审视。
判断钙缺乏并非简单的事情。轻微的钙缺乏往往难以通过常规检查发现,而关于宝宝是否缺钙的判断更是需要慎重。很多医生和营养师可能误以为只要一项指标符合就是缺钙,但实际上,这并非准确的标准。诸如枕秃、盗汗、夜啼等生理现象,并不能直接与缺钙划等号。这种误解大多源于错误的经验和商业化的影响。
在妈妈们的日常交流中,有一种广为流传的“医嘱”观念,即宝宝和妈妈都需要额外补钙。科学研究对此提出了质疑。陈裕明指出,孕期和哺乳期的钙摄入量对新生儿的骨健康并没有显著影响。在正常的钙摄入量基础上补充钙,也不能有效预防该时期的骨质流失。这意味着,盲目地补钙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线医务人员的判断对于妈妈们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医生可能并不了解营养学知识,尤其是在儿科领域。由于营养学在儿科教育中的边缘化,医生在校期间的营养教育往往不足。这使得他们在推荐钙补充剂时可能受到商业推广的影响,误导了妈妈们。
母乳喂养支持社区负责人董明珠提到,美国的儿科医学学会会对类似问题展开研究,并形成政策指导所有儿科医生。相比之下,我们的妈妈在面对众多声音时,往往容易陷入焦虑,不知所措。在网络上,关于补钙的误解和夸大宣传更是层出不穷,如将磨牙、摇头、多动等现象都归结为缺钙。
实际上,钙在骨健康中的地位被过分夸大了。全民补钙的现象并非完全基于科学证据。历史上,我国曾有关于缺钙的夸大宣传,导致补钙产品市场的繁荣。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补钙问题。
关于宝宝和全民补钙的问题,我们需要摆脱误解,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在决定是否补钙之前,应该充分了解相关科学知识,避免被商业宣传所误导。医务人员也需要加强营养学知识的学习,以便为妈妈们提供更加准确的建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宝宝和妈妈们的健康得到真正的保障。经过对一系列研究的系统综述,我们发现,关于补钙对儿童身高和体重增长的影响,其实存在许多误解。早在2007年,就有杂志综述了36项研究(其中17项为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无论是日常饮食中的轻度钙缺乏还是补钙,都不会影响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增长。只有当钙严重缺乏,影响到骨钙化不良时,才会对儿童的身高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对此,李可基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照理说中国人缺钙也缺了几千年,为什么还是好好地活到了今天?”
实际上,钙在骨健康中的地位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重要。陈裕明介绍,日常钙摄入只能解释5%~10%的骨健康差异,而遗传因素占到了60%。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如激素、运动、充足的维生素D、适中的蛋白质、避免吸烟和饮酒、减少咖啡因的摄入等,都对骨健康有着重要影响。李可基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建大楼需要钢筋水泥和黏合剂,而钙可能只相当于沙子。”
对于钙的摄入,我们并不需要过分追求。在遗传基础上,通过膳食途径获取推荐量的钙便足以保持骨健康。国内外营养学界普遍认为,通过高钙食物来补充钙是最佳的方式,而不是过分依赖补充剂。
过度补钙也可能带来一些风险。例如,一项针对3.6万名50~70岁停经美国妇女的研究发现,在日均钙摄入量为1100毫克的条件下,每天补充1000毫克钙和IU维生素D,干预9年后,干预组肾结石发病风险增加17%,心肌梗塞和中风的风险也有所增加。还有研究显示,在基础膳食钙达到每天800~1000毫克后,过度补钙可能会增加心肌梗塞的风险。
在这个信息繁杂的时代,很多人难以分辨什么是真正有用的信息。董明珠提到,许多妈妈在社区接种疫苗时,经常会遇到推销人员夸大其词的宣传。而年轻的妈妈李旭则选择了不过度依赖补钙产品,她的宝宝已经16个月大,但那瓶500毫升的液体钙只消耗了50毫升。
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补钙问题,不要盲目跟风。通过合理膳食和适当补充高钙食物,我们可以保持健康的骨密度。过度依赖补钙产品或过度补钙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在育儿过程中,我们应该依据科学证据来做出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