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叶适,字正则,号水心居士,温州永嘉人,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和官员。他生于瑞安,后居于永嘉水心村,被尊称为水心先生。接下来,让我们一同他的生平与思想。
叶适的家境贫寒,他出生于温州瑞安县城南门望江桥一带。少年时代的叶适,家庭贫困,居无定址,先后迁过二十一处。他的母亲杜氏勤劳贤慧,善于教子,对童年时代的叶适产生了深远影响。
绍兴三十年,叶适师从名儒陈傅良,并开始了一段漫长的求学之旅。他游学金华地区,拜访名师薛季宣,向其问学。他还结识了陈亮、吕祖谦等学者,广泛交流学问。
叶适的学术思想深受功利之学的影响,他主张实用,反对空谈性命。他对学说提出了深刻的批评,集大成者,成为永嘉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与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叶适的生平可分为几个阶段:少年求学、志存恢复、踏入仕途。他在求学过程中,不仅学习了文化知识,还培养了坚定的意志和广阔的胸怀。他上书朝廷,提出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建议,为国家的中兴贡献了自己的智慧。
叶适的仕途也颇为顺利。淳熙四年,他得周必大保荐,漕试合格,中举人。次年春,他中第二名(榜眼),被授予文林郎、平江府观察推官之职。此后,他历任太学博士、尚书左选郎、国子司业、知泉州、兵部侍郎等职。
叶适的生涯充满了丰富的经历与深刻的思考。他的思想、学问与品格,使他成为温州创业精神的思想发源地。他的著作丰富,包括《水心先生文集》、《水心别集》、《习学记言》等,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叶适的一生,是追求知识、真理、为国家社会贡献的一生。他的事迹与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依然有着深刻的启示与借鉴意义。他教会我们,无论面临何种困境,都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叶适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和官员。他的生平与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与精神财富。通过了解叶适的生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价他的思想与著作,从中汲取智慧与启示,为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提供指导。叶适,这位浙东路上的才子,在平江府苏州的葑门讲学,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吴、越之地的士人慕名而往,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者,如滕朗、周南等。他在游览名胜古迹时,诗兴大发,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美妙的诗篇,如《虎丘》、《齐云楼》、《灵岩》和《葑门》等。
淳熙十年,叶适被召入都城临安,受到宰相龚茂良的推荐,担任太学正及博士。他共撰写了四十多篇奏章以应对朝廷的召对。在淳熙十四年的轮对荐贤中,他向孝宗进献《上殿札子》,直言国家面临的四大难题和五大不可之事。他毫不畏惧地指出现实中的问题,如人才凋零、法度废弛等,并建议孝宗决断是非、任用贤能。尽管孝宗可能已经失去了早年恢复国家的雄心壮志,但对叶适的忠言仍表示感动。同年,叶适还上书推荐了一批人才,如陈傅良、刘清之等,他们后来都被朝廷召用,被人们称赞为得人心声。
在后来的日子里,叶适一直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出谋划策。当林栗攻击朱熹时,叶适挺身而出,为朱熹辩护,指责那些以道学之名指斥朱熹的人是小人残害忠良的惯用手法。他对光宗的劝谏也体现了他的忠诚和担当。他指出了国家存在的六个不善之处,并敦促光宗改革。他的建议并未得到重视,于是他请求外调,出任蕲州知州。
绍熙年间,叶适再次入都任职尚书左选郎。当时朝廷发生了一系列变故,叶适等人为促进光宗朝见太上皇而努力。绍熙五年,太上皇孝宗逝世后,光宗竟不执丧事,引发朝政危机。叶适等人通过一系列行动,立嘉王为帝,是为宁宗。此后,叶适因功迁为国子司业。
宁宗即位后,韩侂胄与赵汝愚的斗争不断激化。叶适因不满足韩侂胄的要求而受牵连。韩侂胄甚至称朱熹提倡的学术为“伪学”,由此引发了所谓的“庆元党禁”。庆元三年,叶适被劾降职,后主管冲佑观,差知衢州。在岳父去世后,叶适因病不能执丧。
嘉泰元年,叶适虽带病赴任湖南转运判官。嘉泰二年弛伪学、伪党禁后,他改知泉州。在嘉泰三年应召入对时,他对宁宗提出了治国安民的建议,受到宁宗的赞赏。就在他的父亲病逝,叶适回永嘉守制。
叶适的一生充满了为国家繁荣稳定而努力的奋斗历程。他的智慧和勇气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在历史的画卷中,有一位名为叶适的杰出人物,他的生平与作品都在嘉泰四年那一抹历史的光辉中熠熠生辉。这一年,叶适在永嘉编定了他的著作《外稿》,共六卷,展示了他在学术领域的深厚造诣。
这位伟大的学者生活的时代,正值南宋的开禧年间,那是一个充满战争硝烟的年代。开禧元年,朝廷决定北伐,韩侂胄担任了平章军国事的重要职务。叶适虽对北伐提出异议,但在朝廷的决心面前,他的忠告并未被采纳。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提出“备成而后动,守定而后战”的建议。
然而历史并未如叶适所愿发展。开禧二年,北伐大军遭遇挫败。叶适受命节制江北,以宝谟阁待制、知建康府的身份兼任沿江制置使。在这一年的金兵南下中,叶适与金兵对峙,用灵活的战术给予了金兵重创。
叶适的生涯在波折中不断前进。开禧三年,他建立了江北的防御体系,屯垦并备战。面对朝廷与金的议和,他坚决反对。随着朝廷内部的风云变幻,叶适因曾被韩侂胄附庸的罪名而被夺职奉祠。
被夺职后的叶适选择了隐居生活,他在水心定居,闭门家居,专心讲学。这一时期,他撰写了《习学记言序目》五十卷,他的学生中有宰相王淮之侄王植和黄岩人柯大春等。他的学问吸引了众多学子,户外之履常满,甚至连南宋学者刘宰都称赞他的学问之深厚。
尽管遭遇了不少挫折,叶适始终心系国家。他在隐居期间多次提出守淮之议,并多次被提举各种职务。他的坚韧和执着令人敬佩。生活的苦难并未放过他。在夫人病逝后,叶适的生活更加艰辛。但他仍然坚持著述讲学,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嘉定十六年,叶适辞去了所有的职务,乞求致仕。他的请求并未被准许。最终,在次年的正月二十日,叶适在永嘉辞世,享年七十四岁。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学问和人格魅力令人敬仰。他被誉为“文定”,这是他一生的荣誉和象征。叶适的故事和精神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