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圣德太子有哪些学说?为什么说他是日本的

圣德太子的虚构与真实:历史解读的多元视角

圣德太子的存在,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是个引人入胜的议题。他在《日本书纪》中的形象已然是既定的事实,而他的信仰则是后世人为之创造出来的。自8世纪起,圣德太子就被视为“日本的释迦牟尼”,深受日本人的信仰。历史研究的魅力在于不断的探寻和质疑,对于圣德太子的及其作为,历史上一直存在不同的声音和解读。

近代的实证研究中,久米邦武的《上宫太子实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关于十七条宪法是否出自圣德太子之手的问题,自江户后期的考证学者开始,便存在诸多争议。津田左右吉的学说在此问题上持否定观点,并因此遭受打压。但其学说在二战后成为日本历史学界的主流。森博达则认为十七条宪法是编纂《日本书纪》时的作品。

高野勉则提出了一个颇具颠覆性的观点,他认为圣德太子和厩户皇子并非同一人,真正的圣德太子其实是苏我善德,而苏我善德后来被中大兄皇子暗杀,为了掩盖事实,虚构出了苏我入鹿的形象。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而在众多学说中,大山诚一的观点尤为引人关注。他主张厩户王的事迹除了冠位十二阶和遣隋使两项以外,全部是虚构的。即使这两项记载在《日本书纪》中,但并未出现在《隋书》中。没有任何当时的文献记载了推古天皇的皇太子厩户王(圣德太子),其存在的痕迹仅留下斑鸠宫和斑鸠寺的遗址。大山诚一并没有否定厩户王的存在可能性,但他认为圣德太子是当编纂《日本书纪》的实权者藤原不比等虚构出来的。这一观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媒体的关注。

对于大山说的反驳,仁藤敦史认为关于“圣德太子形像”的变迁与考证的研究动向,不应完全否定作为虚构形象的“圣德太子”。他认为在奈良时代的前半期已经存在对上宫太子的称呼为“圣德”,这可能是其死后的谥号。而且,在庆云三年以前已经有称上宫太子为“圣德皇”的金石文存在。对于圣德太子的及其作为,仍需进一步的历史研究和探讨。

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不同的学者和研究者会有不同的解读和观点。而对于我们来说,这些争议和探讨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圣德太子的虚构与真实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历史问题,更是一个关于信仰、文化和历史的多元视角的探讨。在这个问题上,或许没有绝对的答案,但历史的研究和探讨永远不会停止。《古事记》中关于上宫太子的记载,其死后得到的称号为“丰聪耳”,并未带有“王”号。他的称号“上宫之厩户丰聪耳命”中,包含了已即位的王子的“命”字,这表明在《日本书纪》成书之前的天武朝,上宫太子就已经开始被伟人化。除了《日本书纪》和法隆寺系的史料外,从其他史料中也确认了早期的太子信仰。仅仅否定法隆寺系的史料是不够的。

即使不否定推古朝的有力王子厩户王(或厩户王子)的存在,仅仅将后世的“圣德太子”与厩户王区分开来,也无法解决传说与史实连续性被否定的问题。历史学家远山美都男认为,《日本书纪》中的圣德太子形象多有粉饰,这已是很多研究者的共识。而大山诚一的观点则是,厩户皇子作为一个有苏我氏血统的王族,并没有王位继承资格,也未参与内政外交的决策,他的影响力有限。

对于圣德太子虚构说的反驳,诸多著作和论文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如直木孝次郎、上田正昭、上原和、田中英道等历史学家都有相关论述。关于圣德太子的历史资料,除了《日本书纪》外,还有“十七条宪法”、“胜鬘经义疏”等。这些资料大多成书于厩户皇子去世后的时代,因此对于“这些资料都是在《日本书纪》成书后再制作”的观点,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和反驳。

关于日本书纪中的圣德太子形象,大山诚一认为是由僧道慈在藤原不比等和长屋王的授意下所作。这一观点受到森博达的批判。森博达指出,“推古纪”是用日本音书写的,并非全由中国音书写而成。“十七条宪法不是圣德太子所作”的说法早在江户后期的考证学者中就已流传。津田左右吉在《日本上代史研究》中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尽管有反对意见存在,但关于胜鬘经义疏的来源以及与圣德太子的关联,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关于圣德太子的历史形象与,存在多种观点和争议。要深入理解这一问题,不仅需要深入研究各种史料,还需要结合历史学、文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准确地揭示出圣德太子的历史真实面貌。《上宫圣德法王帝说》中的圣德太子世系介绍

关于《上宫圣德法王帝说》卷首所记载的圣德太子的世系起源,家永三郎研究后认为,这部典籍的编纂时间最迟在大宝年间(701-704年)。他提出,这是比《古事记》、《日本书纪》更为久远的珍贵史料。

在探讨“天寿国绣帐”这一问题时,大山从天皇称号、和风谥号等角度入手,认为这件作品并非推古朝时期的产物。金泽英之进一步指出,天寿国绣帐的铭文中出现的干支纪年,是在公元690年(持统4年)开始使用的仪凤历(麟德历)。据此,他推断“天寿国绣帐”的制作年代应在公元690年之后。

大桥一章则从天寿国绣帐的图案、服制等方面进行研究,认为其应是推古朝时期的作品。而石田尚丰则从技艺层面入手,认为从“天寿国绣帐”所展现的精湛技艺来看,其制造时间不可能在8世纪。

这一古老的典籍和绣帐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如同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让我们窥见那个时代的风貌。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研究者们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试图解读这些珍贵的资料,让我们对古代日本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家永三郎的见解、大山的研究、金泽英之的推断以及大桥一章和石田尚丰的分析,都为我们揭示了这一历史谜团的一角。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古代日本的认识,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探讨和学习的机会。而这些珍贵的文物,也将继续成为我们探索历史的重要工具。

《上宫圣德法王帝说》和“天寿国绣帐”是我们了解古代日本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将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风貌,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匠心。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