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生字“阀、舅、瞅、钊”,理解新词如“军阀、恐怖、宪兵、匪徒”等。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清晰梳理时间线索与事件发展脉络。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关键词句的圈画,深入分析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法庭上的表现,感悟其革命精神。
2. 学习并运用“前后照应”、“细节描写”等写作技巧,实际尝试进行片段创作。
情感与价值观:
1. 深入感受李大钊对革命的忠诚与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
2. 激发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与缅怀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深入理解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2. 深入分析“被捕前烧文件”、“法庭上镇定自若”等典型事件,生动展现人物形象。
难点:
1. 结合历史背景,如“含糊回答”、“父亲坚决地说”等句子的深层含义。
2. 领会“首尾呼应”、“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
1. 情境导入:通过历史背景的视频资料,将学生带入到那个动荡的年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 角色扮演:通过分角色朗读,如“法庭上的对话”,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人物情感。
3. 小组合作:围绕“李大钊的哪些言行最打动你”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与交流。
4. 读写结合:仿写课文中的“前后照应”片段,巩固写作技巧。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李大钊生平资料、1927年的历史背景资料、生动的PPT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收集关于李大钊的小故事。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走进历史
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李大钊的生平视频,引发学生对这位革命先烈的初步认识。
2. 初读课文:自由朗读,标注生字词,小组合作梳理文章脉络。
3. 整体感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前后照应”写法,总结时间顺序与情感线索。
第二课时:精读赏析,感悟精神世界
1. 聚焦“被捕前”:默读相关段落,通过动作描写深入分析局势的严峻与李大钊对党的忠诚。
2. 分析“法庭上”:分角色朗读,关注神态描写,感受李大钊的镇定与无畏。
3. 拓展迁移:补充阅读李大钊的《狱中自述》,深化对人物精神的理解,并尝试仿写课文中的“前后照应”片段。
第三课时:总结升华,传承精神
1. 回顾写法:对比课文中的照应关系,总结写作技巧,并点评学生的仿写片段。
《六、板书设计》
让我们回溯到十六年前的回忆,那时发生的事件如同深刻的印记烙在我们的记忆里。这一次的板书设计,旨在清晰地呈现事件的脉络与学习的重点。
一、时间线:我们将事件的时间线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这四个阶段像四个节点,串联起了整个故事的骨架。
二、人物形象:在板书中,我们将突出展现人物的形象特点。主人公的忠诚坚定、镇定无畏,这些品质在故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细节描写,我们将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写作手法:我们将注重前后照应和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故事更加生动,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同时也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的内涵。
《七、作业设计》
为了深化课堂学习内容,我们设计了以下作业:
1. 课后生字词巩固练习:这是基础中的基础,通过完成这些练习,同学们可以巩固所学的新字词,为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短文写作:“我心中的英雄”。我们鼓励同学们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细节描写手法,以“我心中的英雄”为题,写一篇短文。同学们可以描绘自己心中的英雄形象,展现他们的品质和行为,通过文字让我们共同感受英雄的魅力。
这个教学设计方案,既注重语言训练,又强调对革命精神的感悟,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们希望同学们在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技能,更能够深入了解历史,感受英雄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