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长江已到“无鱼”等级全面禁渔迫在眉睫

标题:长江生态告急:“无鱼”危机下的十年禁渔令

长江,作为中国的母亲河,滋养着华夏大地,承载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如今的长江却面临着严峻的生态挑战,达到了“无鱼”等级。为了保护长江的生态系统,全面禁渔已经迫在眉睫。

今年年初,多部委联合印发的《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中提出了空前严格的“十年禁渔”措施。这一政策旨在给长江的生物多样性恢复提供宝贵的时间窗口。

长江是我国水生生物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拥有4300多种水生生物,其中鱼类高达余种,特有鱼类180余种。由于长期受到人为干扰的影响,长江流域的水生生物资源已经严重衰退。酷渔滥捕是破坏水生生物资源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之一。

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降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介绍,曾经资源丰富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如今已经大幅萎缩。部分渔民为了获得捕捞收益,采取非法作业方式,形成“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渔民越捕越穷”的恶性循环。

袁文斌是一位来自江西省余干县康山乡的渔民,他的亲身经历也验证了这一生态危机的严重性。他回忆起自己年轻时一网就能拉上四五百斤鱼的情景,而现在连十斤的鱼都捕不到。更令人震惊的是,洞庭湖“迷魂阵”的渔获物中几乎全是幼鱼,看不到一条大鱼。这些幼鱼的经济价值很低,只能作为饲料出售,对长江的渔业资源造成了毁灭性破坏。

鱼类学家、中科院院士曹文宣对此深感忧虑。他提出了长达十年的全面禁渔政策,并解释了为什么是十年:以“四大家鱼”为例,它们通常需要四年的生长才能性成熟,连续禁渔十年可以让这些鱼类得以繁衍二到三个世代,从而显著增加种群数量。

为了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我国已经长期实行了禁渔期、禁渔区等制度。仅仅三个月的休渔期远远不够。曹文宣感慨地说,经过三个月的休渔后,许多鱼类刚刚出生两三个月就被捕捞上岸,鱼类种群依然无法繁衍壮大。十年禁渔刻不容缓。

这项政策的实施将对长江生态系统的恢复产生重要影响。我们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长江能够重现生机,成为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繁衍生息之地。这也将给渔民带来长远的利益,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让我们共同期待并努力,为长江的生态恢复贡献一份力量。中科院院士赵进东深感长江渔业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他认为每年为期三个月的禁渔制度虽在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扭转长江渔业资源急剧衰退的趋势。他大力呼吁实行更大范围、更长时间的十年全面禁渔,为长江水生生物提供更多的休养生息的机会。

全国政协委员赵进东在两会期间接过这一议题的大旗,继续为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发声。他强调,如果全面禁渔工作能够真正落实,或许将成为众多长江水生生物的命运转折点。确实,长江不仅承载着丰富的经济鱼类,还有如长江江豚、中华鲟、白鲟等旗舰物种,它们的数量变化直接反映了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由于过度捕捞、交通航运及水体污染等原因,这些珍稀物种正逐渐离我们远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王丁指出,无序的捕鱼行为不仅减少了这些旗舰物种的食物来源,还会对它们造成直接伤害。全面禁渔是对长江生态系统保护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举措,为包括长江江豚在内的许多旗舰物种的保护带来了希望。

关于全面禁渔可能对老百姓吃鱼产生的影响,实际上,长江干流的天然捕捞量在全国水产品总量中的占比极低,禁渔并不会对老百姓的鱼类供应产生显著影响。相反,有利于长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会长李彦亮表示,保护好长江的野生鱼类对于我国水产养殖业的未来至关重要。因为人工养殖鱼类在遗传多样性方面可能存在退化,需要引入优质的野生亲鱼来改善种群。

作为一名在渔政领域工作近40年的老渔政人,李彦亮对长江的鱼类和渔民有着深厚的情感。他强调,全流域禁渔不仅是为了鱼,更是为了渔民,旨在打破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渔民越捕越穷的恶性循环。根据制定的方案,中央财政将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并协调各部门确保禁捕工作的顺利进行。

赤水河作为长江的一级支流,率先实施了为期十年的全面禁渔。赤水管理站站长刘定明表示,赤水河是许多特有鱼类的重要栖息地,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当地已经启动了天然水域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作。一位曾经的渔民杨正雄在的帮助下成功开设了自己的高山生态鱼养殖场和餐馆,收入大幅度提高。

长江保护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全面禁渔是保护长江生态系统的重要举措,关乎着众多珍稀物种的命运,也关乎着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老百姓的福祉。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渔业资源繁荣、生态环境优美的长江未来。杨正雄的成功转型是赤水市脱贫攻坚之路上的鲜明缩影,他展示了赤水市乃至长江全流域在禁渔工作中的坚定信心与决心。这个历程不仅仅是赤水市摆脱贫困帽子的过程,更是一次深刻的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和生态价值的重塑。他的故事激励人心,引领着更多人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

今年九月,距离赤水河千里之外的鄱阳湖畔,一位名叫袁文斌的渔民也结束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捕鱼生涯。他收起心爱的渔网,转身成为当地巡护队的一员。袁文斌感慨地说:“我生长在长江边,喝的是长江水,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保护长江的队伍中来,我作为这片土地的儿子,又有什么理由不行动起来呢?”他的故事不仅是对个人生活变迁的真实记录,更是对生态保护行动的有力呼唤。他的改变不仅影响了身边的人,也为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正如他所言,每个人都应该为这片土地尽一份力,共同守护我们的家园。杨正雄和袁文斌的故事在赤水市乃至整个长江全流域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们的行动坚定了人们对禁渔工作的信心,也激发了更多人参与到生态保护工作中来。他们的行动是对生态保护最好的诠释和宣传,也是对所有关心环境保护人士的最好鼓舞和激励。(本报记者 周梦爽)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