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大学惊现肺结核感染事件,40余名学生集体感染
昨日,江苏科技大学传出令人震惊的消息,有数十名学生集体感染肺结核。据江苏省疾控中心透露,这一疫情发生在十多天前,目前已得到控制。据确切统计,真正发病的学生仅有不到十人,但已有超过四十名学生感染了结核杆菌。
感染的学生均为大四学生,他们面临毕业压力,忙于写论文和找工作,免疫力下降,从而易受感染。江苏省疾控中心的负责人表示,接到通知后他们迅速行动,前往学校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发现,这些感染者主要集中在同一班级。
目前,除了已发病的学生外,其余感染者都接受了预防药。疫情处理已经进入尾声,具体的统计数字仍在进一步核实中。对于已经发现的四十多名感染者,均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确诊的肺结核学生被安排进行隔离和正规治疗。学校方面也采取了积极措施,对大部分寝室进行通风和消毒,并对学生开展预防疾病的健康教育。
江苏省疾控中心慢传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江苏,肺结核的患病率约为每千人有1至2人患病。在学生群体中,肺结核的发病率更是高达4%至5%。为何年轻力壮的学生会患上肺结核?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生活集中、营养跟不上、喜欢熬夜等原因导致自身机体抵抗能力降低。专家指出,校园生活中的不规律作息、不注意卫生、饮食等生活细节都可能导致感染机会增加。而且,集体生活中人口密度较高,一些患病学生可能因隐瞒病情或经济问题耽误就医,加大了同学间互相感染的几率。
秋冬季节是肺结核的高发期,提醒广大师生及市民提高警惕。尤其要注意,生活在室内、喜欢到酒吧等室内场所活动的人群更易受影响。专家建议,在密闭环境中要特别注意空气流通情况。对于咳嗽超过两周的人,应尽快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同时呼吁大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免疫力,共同预防肺结核的传播。镇江校园肺结核疫情:多方响应,积极防控
昨日,一则关于镇江某学校发生肺结核病例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记者联系校方宣传部后得知,确实有多名学生感染肺结核。学校对此高度重视,已经采取了消毒、隔离等预防措施,并与镇江市疾控中心紧密合作,共同开展防控工作。
据了解,该市的疾控中心已经介入调查,并多次与校方召开防控会议,以确保疫情得到及时控制。目前,所有染病学生已被集中收治在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这是一所拥有传染病诊治专长的综合性医院,设有专门的病房和门诊。
回顾新闻背景,今年江苏省的肺结核疫情同样严峻。据江苏省卫生厅公布的数据,今年1-10月,肺结核无论是发病人数还是死亡人数,都位居江苏传染病之首。全省法定报告传染病中,肺结核患者人数高达3850人,死亡人数为8人。
肺结核的常见症状容易被忽视,多数早期病人症状轻微,有时会被误认为是感冒或气管炎。而那些与未被发现或治疗不彻底的排菌肺结核病人密切接触的人群,如家庭成员、同事、同学以及医务人员等,最易受到感染。尤其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一旦有人发生肺结核病,其他人也极易受到感染。
我国的结核病疫情存在“六多”现象:感染人数多、患病人数多、死亡人数多、新发患者多、耐药患者多以及农村患者多。这一疫情现状令人担忧。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控制吸烟协会最近发布了关于高校无烟环境的暗访报告,让人震惊的是,在高校中吸烟现象同样严重。男生宿舍、教学楼和食堂成为吸烟的重点区域,其中男生宿舍更是“吸烟重灾区”。
面对这一连串的公共卫生挑战,我们不仅要关注眼前的疫情防控,还要深入思考如何从根本上改善我们的生活习惯和环境,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了解疾病知识、注重自身健康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至关重要。让我们携手共同为创造一个更健康的未来而努力。高校状况深入探访:江苏地区的控烟挑战与观察
随着调查的深入,我们的视线聚焦于江苏的高校。紧随教学楼与行政楼的步伐,我们注意到卫生类高校的情况相对较好,而综合类与财经类高校则面临一些挑战。
一份的报告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在接受调查的800所高校中,仅有16所高校的得分超过60分(以百分制计算),合格率仅为2%。而在江苏,这一比例更是严峻,仅有三所高校勉强“及格”。
在江苏省内,我们暗访了41所高校,结果令人堪忧。最高分是淮阴师范学院,获得了72.41分,而最低分则是淮海工学院的9.20分,平均得分仅为35.07分。仅有三所学校的分数在及格线以上。
中国控烟协会的相关负责人透露,江苏在这次暗访中的排名为全国第五。尽管这一成绩并非最差,但江苏在控烟方面仍存在三大失分点。所有接受暗访的学校均未设置室外吸烟区。控烟宣传的力度有待加强。当室内有吸烟行为时,缺乏及时的劝阻措施。
当我们走进南京某医科类大学,与研二男生李同学交流时,他坦然表示他们隔壁班的男生几乎全员抽烟。他表示,“不少抽烟的同学都喜欢玩乐,对学习并不太投入。他们在宿舍打牌、去网吧的时候常常抽烟。” 李同学还透露,他们班级里也有不少男同学抽烟,甚至有些是在进入大学后才开始的。“他们通常抽十块钱左右的烟,一天可能抽十根,厉害的甚至一天就能抽完一包。” 季同学的观察似乎为我们揭示了高校控烟的另一面。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不禁对高校控烟工作提出更高的期待。除了加强宣传与设置室外吸烟区外,是否还需要更多的措施来引导青年学生远离?这不仅需要学校层面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推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为青年创造一个更健康、更美好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