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执业:医改的创新之举与现实的挑战
医师多点执业是我国医改中极具创新意义的举措。这一制度的实行,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更广阔的选择面和更为到位的医疗服务,而且促使医院不断完善自身的基础设施,以吸引更多的患者。
杭州广仁医院负责人林景敏兴奋地分享了一个好消息:一位来自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主动表达了多点执业的意向。这无疑是医师多点执业制度向前推进的积极信号。
尽管浙江省已经出台了《医生多点执业管理办法(试行)》,并鼓励医生向基层和民营医疗机构流动,但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杭城各大医院、基层和民营医疗机构以及临床医生等各方面的反馈来看,成功办理多点执业备案手续的医生寥寥无几。
据了解,《办法》规定,申请多点执业的医生需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在该技术职务上连续任职工作一定年限。即便有医生符合这些条件,真正成功备案进行多点执业的数量却十分有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关键在于原单位的阻力。一些医生表示,他们愿意在基层和民营医疗机构进行多点执业,而这些机构也希望能邀请到大医院的专家来定期坐诊。在办理多点执业手续时,却常常因为第一执业点的审批而卡壳。
申请材料中需要一份由第一执业地点出具的医师定期考核合格证明原件及复印件,这上面需要原单位盖上公章。这一要求成为制约医生多点执业的瓶颈之一。一些民营医疗机构负责人反映,他们在与专家沟通好后,因这一条件限制而无法办理多点执业手续。
公立医院的管理者对于医生多点执业的把控也较为严格。尽管大医院的管理者表示他们理解并支持多点执业的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可能会对医生多点执业持谨慎态度,担心这会影响医生的本职工作,甚至可能引发医疗风险。
尽管面临这些挑战,但我们仍然看到了医师多点执业制度的巨大潜力。它不仅能够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基层和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更能为医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希望在未来,随着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执行,医师多点执业能够真正实现其应有的价值,为患者和医生带来更多的福祉。浙江省中医院院长吕宾谈及医生多点执业的实行情况,表达了对医生繁重工作任务的关注和理解。在吕院长看来,医生们日常忙于教学、临床和科研,似乎难以腾出时间和精力去其他医疗机构多点执业。当医生提出多点执业申请时,他的态度是开放的,前提是完成本职工作,并对医生所选择的执业地点进行全面考虑。
杭州市三医院院长张延祥同样关注医生多点执业问题。他强调医生在代表原单位走出去前,需保证原单位工作不受影响,同时关注所去执业医疗机构的诊疗环境和条件。张院长明确表示:“医生出去执业,不仅代表个人,更代表了整个医院。”他们必须为医生的医疗质量和安全把关。
晓黎(化名),一位杭州某三甲医院心胸外科的主任医师,对浙江省出台的关于医生多点执业的《办法》充满热情。他主动了解民营医疗机构的病人情况和医疗环境,表示在不影响原单位工作的前提下,愿意前往基层或民营医疗机构执业。虽然最终因为医院未设置对口科室而未能成功合作,但他的态度反映出对多点执业政策的期待。
医生多点执业对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积极意义。专家们集中在公立大医院,导致老百姓挂专家号困难。如果专家能在多个地点执业,无疑会增加老百姓看专家的机会。晓黎医生认为,国外医师可在全国范围内执业,技术好的医生接触基层医疗机构对提高地方业务水平大有裨益。
民营医疗机构对此政策同样充满期待。杭州广仁医院负责人林景敏表示,能请到公立医院的专家来医院定期坐诊是他们乐见其成的,因为这不仅能吸引更多病人,还能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和质量。浙江省出台的相关《办法》让他们看到了与大医院专家合作的可能性。
采访中的临床医生及医疗机构管理者都表示,期望多点执业新政能合理分配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基层和民营医疗机构的实力。浙江省在多点执业政策上做了大胆创新,如通过签订协议进行技术协作或整合医疗资源组成医疗集团等。尽管新政在实际执行中会遇到具体问题,相关部门已经开始收集并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旨在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和医疗环境的整体提升。医师多点执业不仅有助于改善医疗环境,也增加了病人的选择权,可以说是一项真正为民众服务的医疗改革。对于医师申请多点执业的情况,国家应适当放宽政策以更好地满足多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