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历史上最著名的文正公是谁?范仲淹考虑问题太

今日迷奇闻网带大家领略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源于古老的中国文化中的“名节”观念。在许多古人的眼中,名节是一种神圣的存在,其价值远超过生命。

那些真正达到这种境界的人,若身居高位,死后往往会获得一种足以让家族引以为荣的荣誉,被称为“谥号”。这是一种官方对个人的评价,是对其一生贡献的认可。以北宋为例,“文忠”、“文正”等谥号被广泛使用。

说到“文正”,我们不得不提范仲淹。这一称号在历史上的获得者不多,但范仲淹无疑是最著名的“文正公”。他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辉。

就像任何传奇人物一样,范仲淹也有他的敌人。在官场中,有时甚至比江湖更加险恶。当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镇守西北时,他面临的是一场与西夏的冲突。尽管他尽力整顿军队,提升将领能力,稳定战局,但仍有那些暗中对他不利的势力。

在范仲淹与西夏的交流中,他展现出了极高的智慧和谨慎。尽管面临压力,他仍坚持自己的立场,反对轻率出兵。他的这一举动却差点让他陷入危机。

在与西夏通信的过程中,范仲淹收到了李元昊的信。这封信的语气傲慢无礼,范仲淹为了维护朝廷的面子,决定亲自处理这封信。他删改了部分内容,并亲自向朝廷解释情况。这一举动却让范仲淹面临巨大的争议和指责。有人指责他私通外国并焚毁国书,甚至有人提出应以斩首示众的极刑处罚他。

宰相和枢密副使杜衍站出来为范仲淹辩护。他们认为范仲淹的行为虽然可能越权,但他的初衷是为了招降西夏人,不应受到如此严厉的处罚。

这个故事展示了范仲淹的智慧、勇气和决心,也揭示了官场的复杂和险恶。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对名节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利益的坚定维护。这是一个充满智慧、勇气和争议的故事,也是一个让人深思的故事。宋仁宗终于醒悟过来,解除了对范仲淹的过重指控。

那边,宋庠看着吕夷简,哑口无言,露出惊愕的表情。宋庠是北宋的知名人物,他的弟弟宋祁更是名声大噪,与欧阳修等人共同编撰了历史巨著。他在京城的仕途上声名大起,升迁速度之快令人瞩目。尽管他和范仲淹之间并无深仇大恨,但似乎有意置对方于死地,其中的原因令人猜测。或许他并不喜欢范仲淹的刚直性格,又或许是因为嫉妒对方的声望。

古代状元帽下的秘密,如今却被吕夷简的计策摆到了明面上。吕夷简早年曾被范仲淹指责专权,将范仲淹贬至南方的饶州。众人皆知吕夷简与范仲淹的关系紧张。尽管吕夷简和宋庠一向不和,但仁宗皇帝对宋庠颇为器重,使吕夷简一直未能找到扳倒对方的机会。

范仲淹的“书信风波”引起了吕夷简的注意。他故意在宋庠面前煽风点火,声称作为臣子私下与外国通信是大忌,范仲淹竟敢如此行事。宋庠听后,以为吕夷简要借机打击范仲淹。宰相和执政之间的共识让他底气十足,于是提出处决范仲淹的建议。

吕夷简的手段更为高明。在关键时刻,他站在了“多数派”的一边,让宋庠在朝臣的惊愕目光下尴尬万分,除了暴露自己的狭窄和偏激之外,一无所获。这正是吕夷简打击政敌的高明手段。在一些朝臣的谴责下,宋庠被贬到扬州做知州。这一幕是否让你想起了那句古老的智慧:“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远在西北的范仲淹起初并不知道自己经历了生死劫难,更不知道宰相和执政之间的这场闹剧。尽管他因为私自给李元昊写信受到了轻微处罚,但他的谨慎行事一直为人称道。

当时范仲淹还兼任户部郎中。1041年四月,他的职务调整为户部员外郎,改任耀州知州,其他职务不变。对于“书信风波”,范仲淹的行为是否欠考虑呢?

实际上,这件事恰恰证明了范仲淹考虑问题的全面性。他到耀州上任后,写了一封奏书《耀州谢上表》,向宋仁宗谢罪并解释书信的事。从这封奏书中可以发现,范仲淹写信、烧信都有一定的“法理依据”。

早在1040年八月,宋仁宗就下诏,对西夏使者的送信行为不予接收并驱逐出境,同时允许范仲淹设法招抚西夏人,展示朝廷对西夏的“恩意”。李元昊的使者来到延州,范仲淹试图通过送信刺探西夏的虚实和李元昊的真实态度。他解释说,这样做即便发现西夏没有和谈的诚意,也只是自己试探失败,而不会伤及朝廷的脸面。至于焚毁李元昊的书信,则是根据朝廷的指令,如果西夏以臣属身份上书,边区负责人可以打开检视,如果言辞无礼则就地烧掉。

正因为范仲淹过于谨慎,对敌人两手准备,又要维护朝廷的面子,却背上了越权行事的罪责。没过多久,范仲淹恢复了户部郎中的职务,回到了边区前线的庆州,继续他的抗敌事业。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