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将聚焦于一个令人着迷的历史人物——萧嵩,他是唐朝时期的一位杰出宰相,他的生平充满了逆袭的传奇色彩。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世界,感受他的辉煌人生。
说到宰相,你会想到谁的名字?是那些名噪一时的重臣吗?我们今天要讲述的这位宰相,其家族之显赫,堪称宰相世家。他们家族共出过八位宰相,可谓显赫一时。萧嵩,正是这个家族的后裔。在史书中,对他家族的描述充满了赞誉之词:“凡八叶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萧嵩的家族背景强大,他是皇族的后裔。他的仕途起步顺利,不仅因为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更因为他的家族背景为他铺设了道路。他并非仅仅依靠家族关系上位,他在武德、贞观时期就是一位有名的谏臣,甚至在凌烟阁内位列第九。他的勇气和坚韧让他在唐朝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萧嵩的外貌也给他加分不少。他在唐朝的审美标准下,是一位身材伟岸、美髯飘飘的英俊男子。这样的形象让他在官场上一路顺风顺水,得到了许多人的赏识和尊重。
萧嵩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在写公文时遭遇了挫折,被同事质疑学术水平。但他并未因此气馁,而是不断努力提升自己。一次,他在宫中值夜班时,被皇帝命令撰写诏书。他在修改诏书时犯了忌讳,让皇帝对他的能力产生了质疑。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伯乐姚崇。姚崇看人的眼光深入,他认为萧嵩是块良材,只是需要放在合适的位置施展才华。在姚崇的坚持下,萧嵩获得了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
随后,萧嵩的仕途一路高歌猛进,他历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宋州刺史、尚书左丞、兵部侍郎等。最终,他以年过六旬之龄,担任河西节度使,判凉州事务。主政河西期间,萧嵩慧眼识人,相继提拔了多位有才干的人,其中就包括裴宽、牛仙客等人。他在河西节度使任上展现了出色的政治才能和军事眼光。
萧嵩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他的家族背景、个人才华、努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他在唐朝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不畏挫折,勇往直前。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我们需要学习萧嵩的精神,不断超越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标。萧嵩果断地留任了牛仙客,继续委托他处理军政事务,向河西的官吏们展示了他不分新旧、一视同仁的治理理念。
至于张守珪,或许他的名字不为许多人所熟知,但如果提及他那位在幽州出生的胖儿子,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胖儿子,甚至可以说是打断了大唐的国运。
说起这位胖儿子的故事,不得不提的是一段关于瓜州的传奇。当吐蕃攻破瓜州,除了洗劫河西的军资,还拆毁了瓜州的城墙。为了重建这座重镇,萧嵩及时调任张守珪为瓜州刺史,命令他迅速率领部队重建瓜州城防。事实证明,萧嵩的决策及时而明智。
当年七月,吐蕃军队再次进犯河西,而城防尚未完成的瓜州成为了其主要攻击目标。面对吐蕃的强大军势,城中的军民们失去了斗志,纷纷建议放弃瓜州。张守珪在此危局之中却表现出异常的镇定。
他对众将说:“敌众我寡,不可力敌,宜以奇谋攻之!”随即,唐军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他们准备的并非火砲雷石,而是一场乐器歌舞的盛宴来迎接蕃军。
当吐蕃军队抵达瓜州城下时,只见城楼上灯火通明,丝竹之声悠扬入耳。唐军的演奏让一帮糙老爷们也忍不住跟着唱和。面对这种情景,吐蕃将领们疑惑不解,不知是该进攻还是后退。就在这时,张守珪巧妙地下令伏击的唐军趁势出击,大败蕃军。
经历了这场“歌舞战争”的张守珪深知重建瓜州城的重要性,他下死令必须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城墙的修复工作。在唐军的努力下,瓜州城得以迅速恢复。为了感谢张守珪的功绩,唐庭将瓜州升格为都督府,并加封他为从三品的银青光禄大夫。
瓜州城地处沙漠边缘,自然环境恶劣,水利设施严重受损。张守珪再次展现了他的智慧。他请来和尚做法事占卜,亲自登台祈祷。神奇的是,经过他的祈祷,山水涌现,木材漂流而下,充实了水利设施。瓜州军民为之惊叹,对张守珪充满了信任和敬仰。
在广袤的疆域上,一场跨越千里的战争正在激烈上演。凉州(武威)与瓜州(酒泉瓜州县)之间,距离遥远,仿佛两个世界。
王君虽英勇,却难以千里奔袭,及时赶到战场。即使赶到,面对蕃军的以逸待劳,胜负也难料。
瓜州之战,对吐蕃而言,是一场决定性的胜利。他们不仅达到了作战目标,而且将整个河西,乃至经营西域所囤积的物资,全部收入囊中。从贵族到平民,吐蕃上下皆获益匪浅。
敦煌吐蕃文书详细记录了这一历史时刻:“那时的唐廷疆域辽阔,北方的诸部也归属唐朝。大食以下均属唐之疆土。唐廷从上方取来的众多宝物,原先储存在瓜州城,吐蕃攻占后将其全部接收,上层仕人因之得到许多财宝,属民黔首也普遍获得上好唐绢。”
悉诺逻恭禄因瓜州之战一战成名,被任命为大论(大相),接替先前去世的埃·芒夏木则布,成为韦氏家族的第三位大相。
萧嵩接任河西节度使后,与两大豪门贵戚的较量也悄然展开。张守珪布下“空城计”的同月,鄯州都督张志亮也传来捷报,他在鄯州(青海乐都)凭借湟水河谷的地形便利,成功伏击了来犯的蕃军,并一举收复了吐蕃占据的大莫门城。
同年八月,唐蕃两军在祁连城(甘肃民乐县南三十里)展开激战。战局一度非常胶着,自晨至暮胜负未分。萧嵩命副将杜宾客率手四千人,从侧翼占据高地攒射,当场射杀副将一名,蕃军大败,四散奔逃、哭声震谷。
《资治通鉴》唐开元十六年记载:“左金吾将军杜宾客破吐蕃于祁连城下,自晨至暮,战斗激烈,最终蕃军大败,哭声遍野。”
尽管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这些并不足以动摇悉诺逻恭禄的地位。此时的他“威名甚盛”,萧嵩不得不另想办法。很快,他等待的机会来了。
在唐蕃百年的国战中,吐蕃长期占据战略进攻态势,而唐朝则处于战略防御。两国之间的战争状态经常是一通PK后,吐蕃疲惫不堪,或发现战争收获的性价比变低,便停下来议和。对于这样的战间休息,唐史记载一般都是“遣使请和”。
王君被杀后,河陇震动。唐朝相继任用萧嵩、张守珪、张志亮、李祎(信安郡王)等名将,并从财政方面持续加大投入。这让吐蕃逐渐感觉到战争的不划算。开元十六年十月,吐蕃使臣赴长安议和。
当时,两国仍处于紧张的战争状态,来访的吐蕃使臣心中忐忑不安。因为两国交往史上曾多次出现扣留使臣致死的案例。然而这次和谈使臣却受到了唐朝隆重的接待。不仅获封“镇将”头衔,还御批穿绯服(四、五品才允许穿的红色官服)。尽管款待规格很高,但会谈基本上没有取得任何成果。不久之后,大相悉诺逻恭禄突然遭遇厄运,迅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敦煌藏文文献记载为“获罪谴”,吐蕃没庐氏家族的穷桑俄芒继任新大相。
悉诺逻恭禄的突然倒台给韦氏家族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甚至可以说是清洗。之前我们提到韦氏在短短24年间出了三代大相堪称政治巨头但在“韦·悉诺逻恭禄获罪遣”后的30年里韦氏再无一人走进吐蕃权利核心关于悉诺逻恭禄因何获罪藏文史料没有明言但此事的记载却广泛见于《两唐书》、《册府元龟》、《资治通鉴》等书中《旧唐书·吐蕃传》记载为:“时(开元十五年)悉诺逻恭禄威名甚振萧嵩乃纵反间于吐蕃云其与中国潜通赞普遂召而诛之”考虑到此后赤德祖赞一朝再未见韦氏家族的身影可见其罪命之重所以萧嵩这位资深老帅哥在里面没少“帮忙”不过必须看到一点唐蕃政治中心千里之遥国家政治结构差异巨大这也是导致一系列事件发生的背景之一。
在政治的舞台上,谁能够施加明确的影响,左右局势的发展?答案无疑是那些深谙政治之道,善于运用计谋的智者。从历史的尘埃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二。无论是郭元振以计策逼死论钦陵,还是尚结赞巧妙削弱李晟、马燧的兵权,亦或是萧嵩设计诛杀悉诺逻恭禄,这些政治斗争的背后,都存在着某种裂隙。正是这些裂隙,使得政治斗争变得复杂多变,充满了无数的变数。
这些裂隙,就像是鸡蛋的表面存在的缝隙。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缝隙,为计谋的施展提供了落脚点。如果政治环境如铁板一块,毫无缝隙可言,那么无论你的智计如何高超,都将无处下手。因为这些缝隙,是计谋得以施展的关键所在。它们可能是权力的斗争,可能是利益的冲突,也可能是理念的差异。但无论如何,这些裂隙都为那些深谙政治之道的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郭元振、尚结赞、萧嵩等人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正是因为他们善于捕捉这些裂隙,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优势。他们深知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因此他们更懂得如何利用人性的弱点,利用环境的变化,运用智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们对政治之道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精准把握。他们的每一次成功,都是对政治影响之深和计谋之精妙的完美诠释。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在历史的书籍中读到这些精彩的篇章,感受到政治斗争的复杂和智计的无穷魅力。在政治的舞台上,每一个有裂隙的地方都可能孕育出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那些深谙政治之道的人来说,这些裂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他们会在这些裂隙中寻找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智计。政治影响的和计谋的精髓永远是政治舞台上不可或缺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