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通知,为了保障公众的药品安全,将加强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督检查。一旦发现制售假药的行为,将坚决依法查处并公开曝光。这一行动的背后,是对药品安全问题的深切关注。
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家药品安全规划(2011-2015年)》,明确提出了强化执法监督,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药品行为的重点任务。这表明,国家对于药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近期,由浙江金华警方引发的一次全国性的打击制售假药犯罪专案集群战役,共抓获了1776名犯罪嫌疑人,缴获假药3.08亿余片,令人触目惊心。这一事件使得药品安全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浙江,药品安全现状究竟如何?怎样才能保障公众用药安全?针对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在这场与假药的战斗中,警方发现假药种类丰富,从处方药到保健药,从口服片剂到注射针剂,从中草药到西药,上百个品牌门类应有尽有。这些假药流向了全国多个省市的3000多家药店。这一现象让很多人感到“草木皆兵”,仿佛假药就在每个人的身边。
正如浙江省食品药品稽查局副局长陈月华所言,虽然药品安全领域存在不少问题,但总体上是稳定可控的。事实上,经过不断的整治和打击,我省药品抽查合格率连年提高,公众对药品投诉举报也连年减少。
除了提高标准、加强检验和监管,对已经批准的上市药品实行统一编码管理、电子监管覆盖所有药品品种也被寄予厚望。这将有效解决“串货”问题,防止在流通环节中出现药品被替换的情况。从2008年开始,我国已经开始实现药品的电子监管,给每一片药品贴上电子监管码,就像是为药品办理了一张终生的电子“身份证”。
在浙江,一个更加严格、责任更加明确的监管体系正在加速形成。今年8月,省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强化药品安全责任的意见》,特别强调建立药品安全评价机制,将药品安全纳入各级平安建设、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发展方式转变评价的指标体系。
我们必须认识到,药品安全是一个风险高发的领域。尽管有严格的监管程序,但魔高一尺的情况仍时有发生。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警惕,加强监管力度,确保公众的药品安全。
虽然药品安全领域存在一些问题,但国家和地方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打击力度,加强监管,确保公众的药品安全。未来可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药品安全将得到更好的保障。陈良月,省食品药品检验所所长,向我们揭示了药品从注册审批到生产销售再到使用环节的全过程风险。任何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引发药品安全问题,这并非危言耸听。
在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了医药企业诚信体系的不完善、监管力量和技术支撑体系的薄弱等问题,这表明药品安全仍处于风险高发期。作为药品消费大省的浙江,面临的形势尤为严峻。
据统计,2010年全国药品消费总额中,浙江占据了亿元,占比高达10.81%,凸显了药品安全问题的紧迫性。陈月华指出,虽然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全省药品不安全因素在短期内仍难以彻底消除。
其中,造假者利用高科技手段生产销售高利润、高附加值的国内外知名品牌药品,隐蔽性强,发现和查处难度大。法律法规和监管力量的不足,使得互联网成为了假药销售的主要渠道。
药品标准滞后和检验力量不足也是药品安全的隐患。当前,我国有1万多个品种的药品,但真正收在国家药典标准里的只有4567种,其余的大多属于层次较低的部门行业标准。这可能导致企业按标准生产的产品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针对这些问题,《国家药品安全规划》提出了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包括提高药品标准、加强监管力量、提高药品生产质量等。再严格的监管也无法保证100%的安全药品。
对此,陈月华建议公众要从自身做起,加强药品安全意识。要到正规的药店和医院购买药品,并保管好购物凭据。尽量避免在网上采购药品,因为网络售药存在潜在风险。据统计,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批准的互联网销售非处方药的网站仅有27家。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如果不是确有把握,最好不要在网上购买药品。
公众也要警惕各种形式的广告药品,特别是那些充满夸张词汇的药品。正规厂家不会生产这些药品,很多消费者轻信广告邮购的药品都非法添加了激素等西药成分或国家明令禁止的成分。
张幸国提醒,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公众需要了解、熟悉药物,才能真正运用并驾驭它。不合理用药和不好的药品一样,同样能致人死命。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不合理用药的情况相当普遍。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全球的病人有1/3死于不合理用药。
公众在用药过程中需要特别小心。不要随意打针或挂盐水,注射用药的不良反应率更高。了解一些医学常识,避免盲点和不幸的发生。
药品安全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我们需要从自身做起,加强药品安全意识,合理用药物才能保障我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