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资金状况:大规模“结余”背后的风险与挑战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2年,职工医保结余竟高达7000多亿元。这一数字似乎昭示着我国医保资金的充裕。近期的实地调研揭示了一个不同的现实:较为普遍的医保亏空现象,相关机构的医保资金捉襟见肘。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人社部的统计公报显示,城镇基本医疗统筹基金累计结存4947亿元,个人账户积累2697亿元。至2013年底,一些省份的医保基金结余超过千亿元。这些数字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难道我国的医保资金已经多到“花不完”的地步?
《瞭望》新闻周刊的记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真实情况并非如此。许多地方的医保资金实际上存在亏空,与医保制度提出的“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目标相去甚远。这种现象在洪江区等地方尤为明显,职工医保基金连年亏损,拖欠医院医疗费用的情况屡见不鲜。
这些地方的医保负责人忧心忡忡,担心职工医保无法维持下去。他们指出,尽管表面上看似有所结余,但实际上却存在“缴少付多”且“假余真亏”的情况。一些地方为了防止亏空继续加大,甚至将医保资金切块下定额计划到各个医院。这样一来,不仅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还使病人因为就医不便而遭受更多苦难并支付更高的费用,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专家认为,当前的关键是改变医保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方式。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医保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另一方面,也需要推进医保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高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还需要加强医疗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从根本上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虽然有关部门统计的职工医保结余数字看似令人欣慰,但背后的风险和挑战不容忽视。我们需要深入并解决这个问题,以确保医保制度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近年来,关于医保资金结余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些医保管理、卫生、财政等部门的专家对此提出了深刻的见解。他们指出,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医保资金是“结余过多”还是“亏空严重”,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职工医保而言,更是存在“总体盈余掩盖局部亏空”甚至“假结余真亏空”的现象。
在一个地级市的统计数据中,截至2013年底,职工医保累计结余6.5844亿元。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乐观。市卫生部门负责人透露,仅市本级职工医保经办机构就累计拖欠医院、药店金额高达3.2亿元。这意味着所谓的“结余”只是一个假象。
一位地方财政部门官员还透露,由于职工医保每年需要提取风险基金以应对特殊情况,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无法足额提取,这使得一些地方的职工医保基金实际亏空情况更为严重。专家指出,“缴得少花得多”是相关地方职工医保亏空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参保人员结构严重失衡。例如,洪江区的退休人员占比高达67%,一个在职人员需要供养两个退休人员,这种结构无论如何也难以维持。报销额呈现失控态势。一些困难企业的退养职工随着年纪增长,医疗消费持续攀升,而归集能力却相对疲软,导致支出需求难以遏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内地很多城市已经采取了一些应急措施,如加大财政预算、提高医保基金征缴基数等。由于扩大参保规模潜力有限,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有限,效果并不明显。一些地方采取切块包干、强制打折付费等办法来减少医疗费用支出,虽然短期内可能有效,但容易损害医院和参保人员的利益。
针对这些问题,专家和干部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一是需要医保管理机构和地方通力协作,扩大参保规模、强化基金征缴、规范待遇标准和加强基金管理。二是国家应采取定向“救急”和政策“解套”措施。例如,对特殊地区采取政策性扶持措施,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提高医保统筹层次,缩小地区差距,更好地利用医保基金。甚至有专家提出,为了减轻医保领域的“马太效应”,该领域的资金应参照“分税制”将统筹上升到国家层面。
解决医保资金问题是一项复杂而紧迫的任务。我们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医保资金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只有国家集中管理和调度部分医保资金,通过一般和专项的“转移支付”方式,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实现均衡配置,才能有效应对“医保沉陷”的挑战。
在一个地区,即便职工医保面临亏损,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仍然能够保持盈余或者平衡。为了最大化利用这些资源,我们应当深入并整合现行的医保制度,推动“三保合一”的进程。这意味着要将各类医保制度融合为一体,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从而提升医保制度的整体效能。
我们还必须关注那些享有“超国民待遇”的群体,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他们当前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全民医保的大体系。我们需要对这些特殊领域的医保制度进行改革,将他们尽快纳入全民一体化医保体系。这样,通过扩大医保资金池,不仅可以提高医保制度的支付能力,还能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不仅能够使医保制度更加公平、合理,也能够为广大民众提供更加稳定、可持续的医疗保障。这样的医保制度,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医疗生活的期待。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凝聚社会共识,加强政策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并支持医保制度的改革。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完善、更有活力的医保体系,为全体人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