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未名湖畔,一位87岁的老人仍笔耕不辍。作为《儒藏》项目的首席专家,这位老人肩负着浩大的典籍编纂计划,一直延续到2025年。他就是当代哲学界的璀璨明星——汤一介。
汤一介,这位从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启蒙运动中走来的学者,一直将做学问与时代赋予的使命紧密相连。从最早提倡“国学”到深入思考哲学在现代社会的沉浮,他的学术生涯可谓丰富多彩。
这位1927年生于天津的学者,出身于书香门第,深受父亲汤用彤——这位国学大师的影响。家风中的“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两句话,对汤一介影响深远。在青年时期,他目睹了国家的困境和百姓的苦难,深感痛心。曾回忆道,在抗战最困难的时期,他写过一篇文章批评达官贵人浪费汽油。
1946年,汤一介考入北京大学,从此开始了他的读书、教书、写书、编书的生涯。在北大求学时期,他结识了后来的比较文学界巨头乐黛云,两人结为夫妻。如今,他们过着平静的生活。
尽管历经政治浩劫,汤一介仍坚持不懈地从事学术研究。上世纪80年代,他以“知天命”之年重新焕发学术活力,用“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到哲学研究的开拓与发展中。
在文化热潮涌动的年代,汤一介始终持冷静的态度对待“国学热”和“东方中心论”。他率先批评了“文明冲突论”,并用“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出文化可以和谐相处。为了实现文化共处,他创建了文化书院并举办了系列讲习班和函授班,推动了文化启蒙运动。
汤一介的著作丰富,包括《郭象与魏晋玄学》、《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等。他还主编了大型丛书,创办了学术机构。尽管有人称他为“国学大师”,但他谦虚地认为自己只是哲学问题的一个思考者。
汤一介的书架上整齐地排列着已出版的100册《儒藏》。作为这部集儒家文化精髓的浩瀚工程的首席专家,他责任重大。自上世纪90年代起,他就希望编纂《儒藏》典籍。这个项目对他来说责无旁贷。
十年来,《儒藏》系列已出版百册“精华编”,按照计划到2025年将全部完成编纂。整个项目将涵盖历史上儒家主要文献,包括历代学者研究著作等,还将涉及受儒家文化深刻影响的韩、日、越三国用汉文著述的主要著作。如今,该项目已经吸纳了四国大约500名学者参与。
汤一介倡导弘扬儒家文化的宗旨是放眼世界文化潮流,传承儒学思想精粹。他认为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前夜,必须回顾自己的历史文化,从中汲取力量。民族的复兴必须以文化的复兴为支撑。
在汤一介的人生中,“文革”是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他和北大哲学系的同事们遭受了批判,但他并没有质疑这场运动。尽管这十年是他最迷惑的时期,他仍然努力寻找方向,坚持自我。直到1980年,他才恢复了在北大讲课的资格,此时的他已经不愿再与任何政治有任何瓜葛。他努力将教学研究与现实政治脱钩,提出新的观点,率先把传统哲学作为认识史来思考,建构了一套哲学理论体系。进入九十年代,汤一介先生崭露头角,引领了新一轮的哲学讨论。他提出的“和而不同”等理念,打破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界限,为文化界带来了新的视角与思路。他将传统哲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使人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
这位杰出的思想家不仅拥有卓越的学术成就,还曾获得国际荣誉。汤一介博士于1990年荣获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早前,他还曾在美国哈佛大学作为访问学者进行深入交流,其学识和见识备受国际学术界认可。除此之外,他还曾在多所国际知名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如美国俄勒岗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他的影响力不仅限于中国,还走向了世界。
汤一介先生的学术生涯丰富多彩。他曾在多个重要学术机构担任要职,如文化书院院长、哲学史学会顾问等。他还曾担任国际哲学会主席,并担任多所大学兼职教授。他的学术成就卓越,著有众多书籍和学术论文,涉及儒、道、释及内在超越问题等多个领域。
汤一介先生的家国情怀深邃而广阔。他致力于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通过学术研究推动文化交流和融合。他的著作不仅深入了儒道释等哲学思想,还涉及佛教、道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广的视野。他的学术成就和思想贡献使他成为了国学领域的泰斗人物。
关注汤一介先生,就是关注一个“一介”书生的家国情怀。他的学术成就和思想为世人所称赞,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支柱。他的著作和理念将继续影响着人们,为我们指引前行的方向。更多关于汤一介先生的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的频道,让我们一同领略这位国学大师的家国情怀和学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