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们早已认识到某些植物的医疗与毒性。那时,天然毒素的提纯并不容易,更别提通过化学反应制造剧毒物了。人们始终在探寻更毒制剂的旅程上不断前行。直到近代工业革命,化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化工业,制毒技术也随之突飞猛进,化学武器应运而生。
对于古代毒物,我们的了解大多源于武侠小说。金庸先生不仅描绘了许多绝世武功,还创造了许多隐形的致命。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情花之毒可能是最为人熟知的毒物。《飞狐外传》中的七星海棠,被公认为最厉害、最可怕的。这种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无色无臭、无影无踪,让人无法防备。幸好,它的培养十分困难,否则世间将无人能安。
毒手药王的关门弟子程灵素成功地养活了一株七星海棠。她并非用它来伤人,反而将其作为解药使用。一次为了救师侄姜小铁,一次为了救大侠苗人凤。唯一的一次使用它伤害他人,是在她死后,为了清理门户,杀死了慕容景岳和薛鹊,并毒瞎了“毒手神枭”石万嗔。
在《笑傲江湖》中,日月神教发明了一种阴毒至极的——三尸脑神丹。此药内藏三种尸虫,服食后毫无异样,但到了每年端阳节午时,若未及时服用解药,尸虫便会脱伏而出,令服毒者如鬼似妖,连亲人都可能遭受攻击。日月神教利用这种控制教徒,使他们忠心耿耿地效忠于教主。
七虫七花膏这种源自《倚天屠龙记》,由七种毒虫和七种毒花熬制而成。其毒性之猛烈体现在其解药的配制方法有49种,变化异方又有63种。尽管猛烈,但总有克制之法。金庸笔下的这种“中和”思维,与现代解毒方法有内在的一致性。它体现了传统哲学的阴阳相生相克,万物和谐相处的理念。
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除了金庸的武侠小说外,近百年来的武侠名家无不提及“四川唐门”。四川唐门以其独特的下毒与暗器技巧,令其他门派闻风丧胆。最早提到唐门的记载并非小说,而是当代技击名家万赖声所著的《武术汇综》。据考证,四川唐门实则指的是四川(今重庆)开县的唐家拳,这一门派以拳术和竹镖自成一体,从明末流传至今。
最早的史实记载出现在清末。当时,开县唐门开始使用暗器——竹镖。清官庭侍卫中的唐氏掌门人曾与八卦掌创始人同朝为仕,各派武林高手共同探讨,优势互补。掌门人告老还乡后继续传授唐家拳术,充实了唐门武术的内涵。
民国时期,开县唐门的武术技艺再次得到展现。当时,四川省代主席基驻防万县时设下擂台。唐门的武师唐兴畅以其高超技艺令教官佩服。期间,王陵基部的营长十分强悍,与各武师交手屡屡获胜。唐门的徒弟张敬诚在舞台上展现的绝技却将这位营长铲死。这场对决令人震惊,唐门武功的威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昔日,“开县黄陵派”的武术,亦即人们所熟知的“唐门派”,在峨眉武术中独树一帜,高居“五花”大派之首。这一地位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一场激烈的打擂后确立的。
打擂结束以后,王陵基在万县设立了国术馆,也就是武侠小说中常常提及的“唐家堡”。他诚邀唐二老师及其徒弟们来此设馆收徒,教授武术。一时间,除了王部官兵,川东各县乃至宣汉、万源等川东北地区的人们也纷纷学习唐门武术。特别是在1949年后,许多开县籍人员及王陵基的部属在台湾成为了唐门武功的传播者和宣传者,被现代武侠小说作为原型写入书中。其中,“唐兴畅”这个名字也被一些小说直接引用。此后,“峡江唐门”“四川唐门”“蜀中唐门”等名称开始被大众所熟知,甚至超越了原生的开县唐门,声名远播。真正了解“唐门即开县唐家拳”历史本源的人却不多。
实际上,除了拳术,四川唐门还擅长使用暗器,但并不包括使用。这与武侠小说中描述的“唐门即毒门”有所不同。唐门的“用毒”一说,更多的是后来武侠小说作家们的虚构和演绎。
说到武侠小说中常常被提及的“毒”,让人不禁想起《神雕侠侣》中杨过中毒的情节。实际上,断肠草并非如书中描述的那般是弱小的小草,而是一种一年生的藤本植物——葫蔓藤科植物葫蔓藤。其主要的毒性物质是葫蔓藤碱,一般的解毒方法包括洗胃、服碳灰,再用碱水和催吐剂,之后用绿豆、金银花和甘草急煎服用以解毒。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医药学大国,历史上关于草药的记载繁多,其中包括许多剧物。鹤顶红便是其中之一,它其实是红信石,即的一种天然矿物,加工后就是著名的。“鹤顶红”只是古代对的一种隐晦说法。砷进入人体后,会与蛋白质的硫基结合,使蛋白质失去活性,阻断细胞内氧化供能途径,导致人死亡。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的作用机制并不浪漫。在古代的宫廷斗争中,下毒成为一种常用的害人手段。古人下毒的方法并不如武侠小说中描述的那么神秘莫测,通常只是把放入酒或食物中,让进入胃部发挥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位皇帝是死于他人投毒。例如汉平帝,他是第一位被直接毒杀的皇帝。王莽将放入酒中,刘衍中毒后连遗诏都未能留下。鸩酒是古代毒酒的一种,鸩是一种毒鸟,主要吃毒蛇、毒蝎,体内聚积了毒素。将鸩的粪便放进酒中即产生了毒性。后来,鸩酒的配法不再局限于用鸩禽粪便配制,可放入酒中的太多了,“鸩酒”成了毒酒的通称。
如汉平帝这般遭鸩弑的皇帝并不少见。西晋第二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弱智皇帝”,其皇后贾南风在有了自己的儿子后,便决意干掉废太子。她找来制毒专家程据用巴豆制成“巴豆杏子丸”,企图毒杀司马通。但由于司马通早有预防,投毒不成,孙虑直接逼太子服下毒丸。最终引发朝野共愤的贾南风被赵王矫诏逼喝金屑酒而死。这些宫廷斗争中的使用让人震惊。古代帝王司马衷的离世,背后隐藏着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他被东海王司马越以牛车接回旧都洛阳,然而仅仅半年之后,他便黯然离世。史书中留下的四个字“食饼中毒”,引发了无数的猜测与疑问。而关于毒手的身份,史书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司马越成为了最大的嫌疑人。
历史的长河中,化学的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既开启了文明的进步,也带来了潜在的危机。古代的投毒事件,其大多源于植物提取,效用并不强烈。这是因为古代的提纯技术有限,这些原始的还称不上是真正的“化学武器”。
真正的化学武器,是现代化学工业发展的产物。通过、炮弹或导弹等爆炸方式,释放有毒的化学品或化学战剂,它们通过窒息、神经损伤、血中毒和起水疱等方式,对人类造成令人恐怖的伤害。这些化学武器被誉为“无声杀手”,令人闻风丧胆。从装有各种化学毒剂的炮弹导弹,到化学、飞机布洒器、毒烟施放器等,无一不是化学武器的具体体现。
化学武器的使用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其毒剂的种类繁多,如、、双等,多达40余种。这些毒剂在战争中的使用,造成了大量的伤亡。以为例,这种在自然界中并不常见的成分,因为现代化学的发展,被人们所发现、合成并大量制造。它既可以用于漂白,也可以用于,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双面性。
其实,早在近代化学发展之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探索利用有毒物质来杀伤对方的力量,扰乱对方的军事行动。美国是最早提议将毒气应用于战争的国家之一。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有关毒气类化学武器的报道和使用提议频频出现。有教师甚至直接给总统写信,建议使用窒息性气体装填重型炮弹,以毒死战壕里的敌人。虽然这个提议因为过于残酷而未被采纳,但它确实标志着化学武器作为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科技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忧。化学武器的发展与应用,无疑是其中最为令人担忧的一点。我们应该正视这一现实,寻求科技与人道的平衡,避免科技的滥用给人类带来灾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科技的进步与人类的和谐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