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唐太宗的纵囚事件是真是假?欧阳修是

唐太宗的“纵囚”事件:真实还是表演?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件令人瞩目的事件,那就是唐太宗的“纵囚”。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某日亲自审查监狱中的囚犯,见到应判死刑的囚犯,心生怜悯,允许他们回家团聚,并约定一年后自觉回来接受死刑。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一年里,被放走的死囚竟然全部如期回到监狱,无一逃匿。李世民大为感动,最终赦免了他们的罪行。

初看这个故事,我们往往被李世民的胸怀所感动,他的大度竟然感化了死囚。但历史的真相是否真的是这样呢?

其实,在当时就有人开始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这个人就是欧阳修的《纵囚论》的作者。他认为君子能够信守承诺,但小人未必。这些死囚被判处死刑,属于小人中的小人。君子不一定按照约定去受死,何况是小人呢?

欧阳修揣测这是李世民的一场政治秀。他分析道,李世民首先要能判断这些囚犯一定会回来,才会放他们走。不然,如果到时候一个也不回来,李世民不就成了大笑话吗?那么,李世民是如何判断这些囚犯会回来的呢?欧阳修认为,他得让这些囚犯猜到如果他们能够如约回来,就能得到赦免的奖励。

王夫之对此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唐太宗时期的法律制度严密,居民有保甲制度,一个人被抓到后很难逃脱。而且王夫之更直接断定这是李世民的一场精心策划的秀。在这个秀的后面,一定有官府暗中告知囚犯,如果他们明年老实回来就能得到赦免的承诺。在这样的承诺下,死囚纷纷归队。

那么,李世民为什么要搞这一场秀呢?有人认为这是李世民的欺世盗名之举。确实,李世民有过修改史书的记录来为自己粉饰,但如果他只有欺世盗名的话,大唐盛世是如何来的呢?所以李世民的这一场秀应该还有别的原因。

在史书中我们找到了一笔记录:贞观四年的时候死刑人数极少,而两年后放回家的死囚人数却暴涨了十倍。原来在李世民杀了张蕴古之后,法官引以为诫并从严审判。大理卿刘德威告诉李世民因为错判入狱和漏判放走的后果不同导致的这种差异。这种从严审判可能与张蕴古的案件有关。因此我们可以推测李世民通过纵囚事件提醒人们法律的公正和威严同时也可能借此事件引导公众对司法制度的关注和理解从而加强社会的法治观念。

总的来说唐太宗的纵囚事件虽然存在诸多疑点但不应否认其背后的积极意义和历史价值。无论是真实还是表演这一事件都反映了古代帝王对司法公正和社会治理的思考和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和启示。深藏于历史背后的故事——张蕴古与李好德的博弈

在古代的一场纷争中,大理丞张蕴古与一位名叫李好德的人成为了焦点。李好德,一张嘴如同江水滔滔,无遮拦之态,引发了朝廷的震动。这样的言谈举止,在严谨的古代社会显得尤为刺眼,很快便遭到了有关部门的举报。一旦举报成立,李好德面临的将是牢狱之灾。

张蕴古作为大理丞,负责审理此案。他了解到李好德因精神疾病而胡言乱语的情况后,决定为他辩解。他向李世民汇报了李好德的病情,并指出按照法律,不应给予李好德严厉的惩罚。李世民的胸怀大度使他接受了张蕴古的建议,赦免了李好德。

这场风波并未就此平息。张蕴古和李好德之间的交情似乎并未止步于简单的司法援助,两人竟然一起玩起了围棋或其他娱乐项目。这样的行为被有心人上报给了李世民,引发了皇帝的愤怒。张蕴古因此遭到了处决。

这个案件的背后,揭示了古代司法审判的困境与困境背后的心态转变。法官们为了规避责任,更倾向于从严处罚罪犯。这一趋势导致了唐朝死刑犯的大幅上升。尽管李世民对此深感忧虑,多次强调对死刑犯的判罚要慎重,但风气已经形成,一纸文件难以改变现状。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世民策划了一场特殊的释囚事件。他故意放出死囚,等待他们归来后再予以赦免。这一行动不仅重申了宽大的方针,更以道德为基石,成功纠正了法官过于严厉的审判倾向。而这正是李世民释囚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

当我们深入探究这段历史时,不禁感叹其中的曲折与智慧。历史就像一部充满无尽谜题的长卷,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通过读历史,我们可以更加透彻地看待问题,学会如何避免陷阱,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当我们心情不佳时,也可以从历史中寻找慰藉。

人的生死荣枯、王侯将相的兴衰成败,都在历史的翻书声中轻轻滑落。与帝王将相对话,我们是否还会被眼前的小问题所困惑呢?《资治通鉴》这部著作,写透了人生百态、权术谋略,值得我们反复品读。它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智慧的结晶。许多人因此受益匪浅,甚至有人反复阅读了十七遍之多。

打击和困境,对于有才气又有志向的人来说,未必是坏事。正如张蕴古的遭遇一样,他在困境中编修了《资治通鉴》。这部著作不仅记录了中国丰富的历史,更成为了后人学习处世智慧的宝贵资源。当我们面对困境时,不妨从历史中寻找启示,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