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唐玄宗李隆基为何喜欢自称阿瞒呢?

作为唐朝的一位杰出君主,唐玄宗李隆基在政治上的表现可谓是起伏跌宕。他在位前期,以雄才大略和果断决策,巩固了政权,开创了空前繁荣的“开元盛世”。这一时代,成为后世称赞和效仿的典范。后期他的执政风格逐渐转变,宠爱奸臣与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对边疆民族问题的处理不当,导致了长达八年的动荡,为唐朝的中衰埋下了伏笔。

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虽被称为三郎,但他更偏爱自称阿瞒,流露出他效法三国时期曹操的心志。在汉末乱世中崛起的曹操,其气度、韬略、智谋和用人之道堪称一时之杰。李隆基以此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时刻以曹操的成长经历鞭策自己,最终登上了政治舞台的中心。

唐隆元年六月,年仅25岁的李隆基果断发动政变,诛杀韦后集团,拥立其父李旦继位,并获得皇储身份。随后,他铲除了太平公主一党,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在宫廷政变中,李隆基凭借果断的决策和强大的气场,成为了最终的胜者。

甫登大位后,唐玄宗全身心投入国家建设。他重用姚崇,构建了大治的基础框架。玄宗努力扭转官场上的弊政,废除非正规途径选拔的官员,保证公务员队伍的纯洁性,并精简机构,提高运转效率。玄宗十分重视地方官的选拔和任用,认为地方官的形象与政绩直接影响百姓对朝廷的态度。他严格考核县令治民之法,确保地方官员能够体恤百姓。

玄宗还大力效法唐太宗李世民,虚心纳谏。他接受批评,远离声色;听从建议,不以私心授人官职;批准上疏,遵守礼法。纳谏使玄宗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更使得朝野上下风气大振。一个接一个的栋梁之材,在玄宗的指挥下,不断地为大唐政坛注入新的活力,缔造出了永垂史册的“开元盛世”。

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了变数。如果时间就此停止,或者玄宗就此离世,他的身后评价或许不会有太多争议。但盛极而衰的规律无法避免。玄宗对政事的倦怠以及对盛世带来的自我满足心态使他开始向往享乐生活。放松身心后,政务的繁重使他逐渐将政务交给宰相处理。其中张九龄因直言劝谏引起玄宗的反感而逐渐失宠;而李林甫则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受到百官推崇。然而这也暗示着唐朝政治的转折点已经到来。原本充满活力的政治舞台开始逐渐走向衰落之路。玄宗曾尝试追求永恒的伟大君主地位但后期执政风格的变化使得唐朝开始走向衰败之路令人感慨不已。如今回顾这段历史不禁让人深思君主治国之道的重要性以及兴衰背后的教训与启示。玄宗皇帝的前半生充满了波折与转折。当他身处政治漩涡,经历漫长的斗争和无数的机遇巧合时,我们很难想象他究竟是如何度过的。那些看似平淡的文字背后,隐藏着的是鲜为人知的艰辛与煎熬。

从长寿二年被降为临淄王开始,他的人生道路便充满了曲折。那时的他,还未曾想到有一天自己会登上皇位。命运的安排使他不断地参与政治斗争和宫廷政变,最终在充满机遇与巧合的情况下,登上了皇位。这样的经历,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漫长而艰难的。

在他的统治初期,唐朝面临着种种危机和挑战。张九龄被踢开后,朝堂上成了李林甫的天下。李林甫压制言官、赶走政敌,甚至建议玄宗以缺乏文化素养的将领出任边帅,这些举动无疑加剧了唐朝的政治危机。在这一时期,虽然唐朝政治每况愈下,但整个帝国依然被盛世的光环所笼罩。玄宗皇帝对此一无所知,仍旧沉迷于他的温柔乡中。随着杨国忠的执政,唐朝开始走向衰败之路。杨国忠不学无术,贪得无厌,他的所作所为使得唐朝陷入了危机之中。两次南征的失败更是让唐朝损失惨重,为后来的安史危机埋下了伏笔。

在开元初年,刚刚登基的唐玄宗,充满朝气与决心,想要在大唐王朝这座经历过风雨的殿堂里施展绝对意志。他的统治才能,在开元盛世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当时的大唐王朝急需彻底的整治。唐玄宗以敏锐的思想和独特的方法,选择了贤能之士姚崇为宰相。当大唐的制度框架基本建立,需要坚定维护时,他又果断任用刚正不阿的宋璟。当太平盛世达到顶峰,需要深化人文精神时,文采飞扬的张说被他委以重任。唐玄宗因时而变,善于把握每位宰相的特点,并以自身魅力和绝对权威驾驭他们。

在整个开元年间,唐玄宗堪称一代明君。他不仅知人善用,心系苍生,而且勤奋治国,励精图治。我们听到了许多关于二相的佳话。可以说,开元的历史就是唐玄宗通宵达旦勤政的见证。

历史的轮回总是循环往复的。唐玄宗也不例外,他的人性并非始终圣贤。随着盛世的到来,他的仁政开始褪色。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我们寻找这个“极”,那么这个“极”就是玄宗一朝闪耀贤相光芒的张九龄。

张九龄是一位贤明的宰相,他敢于直言谏诤,推行了一系列国安民策。他的上台对维护中央集权和开元盛世具有重要意义。他的上台与罢相背后隐藏着玄宗对朝政心态的变化。表面上看,张九龄是被李林甫陷害排挤的。但实际上,张九龄的升降是玄宗默许的结果。李林甫揣摩到了玄宗的心思,从而排挤张九龄并成功登上相位。

无论李林甫还是后来的杨国忠,他们都是在玄宗的包庇纵容下弄权朝政、管控官职任用、迎合玄宗的贪图享乐。这使得李唐朝政混乱不堪,逐渐衰败。唐玄宗并非不知道这一切,他从与太子李亨的皇权争夺中可以看到他在政治上仍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这并非因为玄宗老迈昏聩,而是其心理上的惰性使然。

正如古人所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玄宗生于忧患之中,却因过于安乐而失败。虽然晚年他以太上皇自居,但被困于深宫之中孤独死去,也等同于死于安乐。安禄山的命运本应在张九龄的笔下决定,但玄宗却留下了他的性命。这一连串的事件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盛唐的辉煌不再。

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唐玄宗。他开创了开元盛世,却又默许了开元成果的流失。历史的车轮留下了深沉的碾痕,让人们评说。每个人对唐玄宗的功过都有自己心中的尺度,但重要的是保持公正的心态去正视历史,用历史的镜子来审视当今。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止前进,我们看待历史的角度也在不断变化。先人虽已离世,但事情仍在继续。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