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美国爱尔康行商业贿赂 同仁协和等多医院卷入

介绍“佐罗”爆料:爱尔康公司涉嫌以临床调查之名行贿医生

9月16日,一位化名“佐罗”的爆料人向记者披露了一则震撼消息。全球眼科巨头爱尔康公司涉嫌通过医药产品上市后调查的形式,向相关医生提供经费,以刺激其人工晶体产品的销售。

爱尔康公司长期致力于产品上市后调查,并在2012年将其转型为临床满意度调查(PES)。本应属于“四期临床”范畴的PES,涉及一些试验费用。爱尔康却巧妙地将这些费用转化为向医生的回扣,以提升区域市场的销售业绩。

佐罗提供的材料显示,爱尔康的PES项目至少向全国200家以上眼科医院的医生提供了“研究经费”,包括北京301、同仁、协和、上海瑞金、广东省人民医院等知名医院。这些经费通过第三方研发外包公司H&J传递,涉及金额巨大。

与以往企业借临床费名义向医生行贿不同,爱尔康的操作更为隐蔽,甚至在形式上都没有完成PES的全部流程。佐罗表示,“其他企业至少还能拿出四期临床的规范报告,而爱尔康连报告都没有。”

在操作手法上,爱尔康显然更为高超。通过H&J公司,爱尔康向医生提供“研究经费”,使得本应承担试验设计和流程监控的H&J实际上成了转账公司。

作为诺华制药的全资子公司,爱尔康对此事表示正在全力调查。但截至发稿时,仍未给出明确回应。

这个变味的四期临床项目,背后的数字更是触目惊心。2012年整个PES支付的费用超过140万,这些费用大致占产品售价的10%。被举报的是爱尔康的人工晶体产品,主要是六个品种,所谓的临床满意度调查也是基于这六个产品。

形式上看,这个PES项目与一般四期临床无异。但实际上,爱尔康的PES项目漏洞百出。比如在医院选择上,四期临床需要选择具有临床研究资质的医院,而爱尔康的名单中包括了一些二甲医院甚至基层医院和民营医院。佐罗认为这些医院并不符合四期临床试验的资格。

更甚者,爱尔康直接指定了医院和医生,并通过H&J和医生签订了任务书。原本应由第三方CRO公司设计的试验流程,在爱尔康这里却被销售部门的工作任务所代替。医生被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一定数量的“调查例数”,实际上就是根据销售部门的销售任务需要来签订任务书。

佐罗表示,“有的医生为了获得更高的‘研究经费’,甚至签订了150个病例的任务书,所得经费可达45000元。”这些经费并非如正规临床试验那样给到医院层面,而是让医生,由H&J公司直接打到卡里。这种明目张胆的违规行为令人震惊。

爱尔康的隐秘面纱:临床研究背后的故事

爱尔康,这个在人工晶体领域的巨头,其业务在中国市场上可谓是独步江湖。其内部运作方式却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据佐罗透露,有些医生未能完成规定的病例数或不愿签订任务书,爱尔康则选择将他们剔除。这种近乎严苛的任务分配制度让人不禁思考:其背后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尽管爱尔康不遗余力地推进其项目,原本计划的800例Duovisc手术直到2012年6月才完成了250例。从爱尔康市场部的一封内部邮件可以看出,7、8月的手术淡季使得他们尽量想在6月份完成大部分手术。佐罗表示,在这样的压力下,很多临床试验数据都是员工自行填写的。这无疑引发了人们对数据真实性的质疑。

佐罗还透露,2012年整个PES支付的费用超过140万,其中仅IQ一个产品的费用就高达72万元。虽然从绝对数值看,这些费用并不算太高,但占产品售价的比例却高达10%。这些费用是否都用在了刀刃上?或者说,其中是否存在某种不正当的支出?

更让人关注的是过度医疗的问题。在中国,爱尔康的人工晶体市场占有率极高。有声音质疑其在手术前就已经确定人工晶体的使用量,这其中是否存在过度医疗的问题?人工晶体是高值医疗器械,企业有较大的自主定价权。以爱尔康的产品为例,其在国内市场的价格远高于其他地区。例如,其最知名的产品AcrySofIQ在香港售价为1200港币,而在国内则高达3800元,价格相差近4倍。这样的价差为回扣提供了空间,也使得过度医疗成为可能。

为了避开医院的警觉,爱尔康在医院里只选择一两个医生进行合作。这些医生虽然不是知名专家,但他们有产品选择的决定权。佐罗认为,爱尔康的PES项目实际上是借临床研究之名,行回扣之实,是为了促进其产品的销售。对于这一质疑,记者联系了爱尔康及H&J两家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但均未得到明确的回应。

9月16日,爱尔康公关部负责人王竞妮向记者表示,需要核实2012年PES项目的实施细节,目前大部分员工正在厦门参加眼科学术会议,无法立刻联系。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更广泛的关注,究竟真相如何,还有待进一步揭示。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一个更加透明、公正的医疗环境。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