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委)公布了一项新的药品价格改革政策。为激发医药企业制造低价药品的积极性,国家决定取消对280种低价西药和250种低价中成药的最高零售价,让市场来决定这些药品的价格。这是否意味着消费者可以随意购买到“低价药”了呢?低价药能否迎来新生?
尽管国家数次降低药品价格,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难以见到低价药的身影。因为出于利益考虑,药厂和医院都不愿生产和利用低价药,导致这些药品陷入尴尬的境地,无法惠及普通老百姓。新一轮的药价改革,旨在解决这一问题。
今天,发改委再度调整了药价改革的思路,在控制药品日均使用费用的前提下,放开最高零售限价,鼓励低价药品的生产和供应。只要药品的日均费用不超过规定标准,生产企业可以自主定价。这一举措的实施,是否意味着老百姓需要花费更多的金钱来购买药品呢?对此,发改委价格司医药价格处处长宋大才表示,新的定价模式主要是为了优化用药结构,减少高价药品的使用,并不会增加老百姓的负担。
政策的出台以及相关政策配套的实施,包括招标政策、医改政策的进一步完善,都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医院的用药结构,减少高价药品的使用。建立鼓励医院医生、患者优先使用低价药品的激励机制,将低价药品的使用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引导医院机制合理使用药品。医保改革也将通过按病种付费和总药物付费等方式,将总的药品费用作为医院的成本。
面对低价药可能涨价的情况,绝大多数北京市民表示并不十分在意。他们表示,只要药品的质量有保证,价格稍微上涨一点是可以接受的。有些患者更是直接表示,能买到低价药总比买不到好。
尽管药价已经降低,但市民们普遍感到在药店中很难看到“低价药”的身影。一些市民反映,他们想要购买的低价药要么已经卖光,要么药店干脆没有进货。这让人不禁感到困惑和无奈。一些治疗效果显著的低价药品,因为利润较低,常常面临短缺的问题。例如,治疗泌尿感染的呋喃旦定片,以及保护神经的B12等药品,现在价格普遍比以前要高。
对于药企来说,生产低价药不仅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煎熬。前几轮的药品降价让不少中西药厂苦不堪言。华润双鹤药业公司副总裁葛志勇表示,他们生产的药品一直在降价,但原材料、人工等成本却不断上升,导致药企失去生产低价药的积极性。葛志勇还透露,很多药品的成本价格倒挂严重,例如他们的VC注射液,制造成本远高于国家制定的原价和平均中标价。
主持人提出疑问:尽管药价有所下降,但消费者仍然难以购买到低价药物,药店和药厂也缺乏积极性去销售和生产这些药物。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之前的降药价行动并未触及问题的核心?对此,经济之声观察员张春蔚认为确实如此。他强调,过去的价格调控只关注了低价,却未对成本价进行深入考核。这种盲目的追求低价导致了某些企业和个人的投机行为,他们为了中标可能会采取短期的亏本策略。这种亏本并非真正的愿意降价,而是为了赢得市场准入资格。这种恶性竞争导致药品市场陷入恶性循环,真正的市场价格难以形成。即便放开低价药的定价自主权,消费者能否轻松购买到低价药仍存在疑问。药企负责人表示,尽管他们愿意生产低价药,但关键在于价格能够覆盖成本,避免亏本。
即便药厂愿意生产低价药,医院却可能因药品加成政策而不愿使用。按照现行政策,药品价格越高,医院的收入就越高。一些医院和医生更倾向于给患者开高价药,而不是低价的基本药物。这个现象揭示了药品市场中的利益链问题,主要涉及到药厂、医生和患者。患者往往是最被动和无辜的,他们可能因信息不对称和利益驱动而被迫接受高价药物。
民航中心医院药剂科刘主任则持另一种观点。他认为医院是愿意使用低价药的,但有时因为买不到而无奈选择高价药物。低价药在日常医疗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但由于市场供应不足导致成本上升。医务人员的主要考虑因素是患者的用药需求,而不是患者的利润。药品的选用是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和层次来决定的。
张春蔚认为发改委的解决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低价药的市场真实性问题。通过市场化定价的方式,让低价药回归市场循环。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打破现有的利益链,确保药品市场的公平竞争和患者的权益。这需要、企业和医疗机构共同努力,通过改革政策和市场机制来推动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低价药的问题,让广大患者受益。随着低价药物市场定价权的放开,一些问题也浮出了水面。当我们放开这部分药品的价格时,必然会有部分药品价格上涨,这是无需多言的。在这份包含500多项、1000多个品类的名录中,我们已经预见到部分药品价格可能会上涨。这似乎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让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如何在保障人们能够购买到低价药的放开药品上涨的空间,并且有效地管理那些可能蓄意抬高价格的行为呢?这无疑需要我们寻找更加有效的手段。
这个问题使我们回到了关于真实市场定价权的讨论上。当我们试图通过行政手段去调控市场时,真正的市场化进程往往会受到阻碍。如果没有行政的监管,市场又很容易陷入混乱,可能会出现垄断或者失去秩序的现象。对于药品的管理,我们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来引导。过去那种单纯为了低价而试举的误区,现在看来显然已经过时了。
主持人和嘉宾张春蔚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患者的角度来看,他们迫切需要一个更加合理的药品价格体系,以确保能够购买到低价药物。而对于生产商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盈利的成分,而不是药品的绝对价格。张春蔚明确表示:“我不能赔钱卖。”同时他也强调:“实现利润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尽管生产低价药并不是他们的排斥项,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许多困难。特别是医院和医生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矛盾性。一些医生的收入来源仍然依赖于药品价格。那么放开药品价格后,能否解决这一问题呢?
张春蔚认为这又回到了一个核心问题:看病贵的问题。他认为以药养医是医院环节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功利医院不应该奔着药品去,如果让医院依赖药品收入来维持运营,那我们就可能陷入一个我们不希望看到的误区。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确保药品价格的合理性和患者的利益,仍然需要我们继续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寻找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以确保每一个人都能得到高质量且负担得起的医疗服务。(来源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