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自亲子天下杂志《分享同理心团队合作》,更多内容>>
我刚上国中的大儿子,有些困窘的不知如何回应。我试图岔开话题,关心他成绩以外的生活「你们学校好玩吗?」「有没有参加什么有趣的社团?」没想到他自言自语的继续分析「我们国中竞争力很强,我以前在小学班上前五名,到这个国中很辛苦才能挤到前十名,我们老师说,我们的前十名都可以到PR95,到隔壁国中就已经是排名前三了,我们班也有程度很差的学生,你知道吗?有人英文竟然只考五十分!五十分噎!所以我们老师说,这次要拚校排,就要更多学生考一百分,才能把平均成绩拉回来了……」
这样的话题持续了许久,他没有注意到我们无法对话的社交尴尬,而我也恍神的联想到一些我所认识的、优秀的中年朋友们他们多数读过国内外最好的学校,男性居多,什么都知道,就是不知道如何与另一半相处;不知道如何带给别人和自己幸福。他们是组织里的孤鸟,事业与前途不是卡在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是卡在没办法与人分享、合作、协调、沟通。
我无意要标签化这个男孩,他的确让我联想到许许多多,我们功利的教育体系,培养出的「主流精英之人生瓶颈」。
正向心理学之父马汀.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在大学开课时,曾经问学生「你最希望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多数人回答「幸福快乐、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能面对挫折困难……」接着,他又问了第二个问题「那么现在的学生,在学校到底都在学什么呢?」答案是数学、语文、地理……我们希望孩子得到幸福,却很少花力气研究、培养,如何得到幸福的「关键能力」。我们让短期、量化的「科目学习绩效」,成为孩子人生唯一的关心。
六月中旬,《天下杂志》邀请到曾在哈佛大学开设「幸福学」课程,创下史上最多人修课记录的教授塔尔.班夏哈(Tal Ben-Shahar)来台,他在演讲和专访中,分享了许多值得家长思考的教育价值。
譬如,所有的研究都指向「事业成功」和「你有多快乐」,没有必然的关系。幸福的关键能力之一,就是和人发展深度并有意义的关系。寂寞才是不幸福的主要原因。而下一代孩子最大的挑战是,科技剥夺了他们与真实世界交互的时间和机会,使得现代孩子的同理心比二十年前的孩子明显下降。仅仅聚焦于成绩的学习体系,牺牲了孩子们发展精神灵性、体能、人际关系和情绪的全人教育。这也使得他们更容易忧郁,更不容易得到幸福。
这期的封面故事谈的是如何教小孩「分享、同理、团队合作」,恰好与班夏哈的提醒呼应。
培育孩子的人际相处力,有时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细腻心思。但专家也提供了非常简易可行的起点让孩子多跟朋友玩吧!暑假到了,每一个关心孩子幸福的父母,只要放宽心,都可以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