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自天下杂志出版《快乐之源》,更多内容>>
一个人若有福报,能获得多少财富都没有问题,因为财富本身并没有善恶。,它的存在是为了让自己解决生存问题,行有余力,再去服务别人,做更多善事。这样做,不仅能从自我中心的捆绑中解脱出来,也会让自己的财富和人生更有意义。如果太执着财富,它就会反过来把我们绑架,牵绊愈来愈多,担心愈来愈多,恐惧也会日益增长,这些都缠缚着我们,心量被压得愈来愈小。而心灵如果没有任何自由和空间,就会变成痛苦的根源。
佛陀时代最有名的富豪—给孤独长老,用黄金铺满几百公顷的土地,供养释迦牟尼佛,可说是富可敌国,但佛陀也没有要他抛弃工作,不要继续赚钱,只要好好修行就可以。这表示,给孤独长老拥有的一切是他的福报,在拥有福报的,却不执着财富,这才是最重要的。
内心平静时,拥有自然得来的财富是绝对正确的,心静不下来时,还是需要先找回内心的平静。否则,不断为兴风作浪的心服务,「我」永远没有知足的时刻,只会让身体变成为它服务的奴隶,却发现服务的对象还不是它,而是外在的物质。为了拥有那一点点物质,我们不停地当奴隶,甚至像机器一样,付出所有时间与精力,得到的却和付出完全不对等,就像用黄金换沙子一样,投资全部的生命,却没有得到预期的快乐。
我们一直往外寻找快乐,却都找错方向。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地区,都是最「贫穷」的国家,一直保留着他们优良的文化传统。我们认为他们「穷」,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我去不丹时,发现城市各方面都很普通,电力不发达,基础设施也很一般,可就是这样的国家,幸福指数可以排在全球前几名,人民内心的快乐程度,是我们想像不到的。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要物质,也是有人拥有好车和别墅,但关键在于,拥有财富之前,先解决了心灵对欲望的态度。当他们依靠信仰佛教,掌控内心欲望后,再拥有外在的物质,这时物质就是为心服务了。心的快乐度提高,物质对心灵就无法有主动权,这时就算拥有全世界,内心的平静和欢乐也不会有任何起伏。
随着福报大小的不同,每个人选择了不同的生存方式,哪怕是再像父母的双胞胎、三胞胎或四胞胎,相互间的生活方式和思维逻辑还是不一样。但所有众生唯一的希求都是快乐,这一点却是共通的。凡夫俗子有时要求很简单,也没有那么多欲望。很多人从偏远的山区或乡下,千里迢迢来到城市,就是为了找到一个工作,解决温饱,晚上有个栖身之处,对家并没有很高的要求。要求不高的,快乐就容易得到了;内心平静时,甚至可说是拥有全世界也不为过。
若能驾驭自己的欲望,想要得到快乐,其实很简单。可是,大部分时间我们都驾驭不了欲望,而欲望愈多,快乐就愈少。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豪宅、名车或高科技的产品,给我们带来的往往不是快乐,所以很多人开始向传统文化中寻求快乐,而那些流传很久的文化,却曾经被我们像扔垃圾一样抛弃了。经常会听到这个玩笑—欧美的富豪跑到中南美洲过农民生活,而当农民们明白富豪得到财富以后,最想过的日子就是回归农民生活,就不会想走富豪艰苦拚搏的路,而且更懂得珍惜当下的生活了。
生命太短暂了,能快乐过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一定要好好珍惜。快乐过好今天,就是为明天的快乐生活打下良好基础,这样生存品质才会更高,身体也会更健康。如同橡皮筋一样,把它拉得很长,总舍不得放手,很快就没有弹性,也会断掉,生命也就结束了。如果有时拉一拉,该工作时就工作,该休息时就把它松掉休息一下,有张有弛才会长久。
一个虔诚学佛的人,内心世界会处于祥和、平静的状态,这样确实不容易生病。很多时候,因为长期身处浊世,我们的情绪波动会特别激烈,大部分疾病的起因,是无法控制自己疯狂的「心」。每当起心动念之后,就是嘴巴和身体的失控,最终受苦的只有自己。学佛第一重要的,就是净化自己的心灵,也就是说,能不能将所学的一点一滴,都用到自己的身心行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