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世界生存的关键
唱衰美国,是最近舆论的显学。
但是,写过《世界是平的》畅销书、批评美国的佛理曼,并不光想骂人。九月出版的新书《我们曾经辉煌》(That Used to Be Us)中,他提了很多建议。
其中之一,就是要求美国工作者,把自己想像成新来乍到的「移民者」。因为,新移民什么资源、福利都没有。一切都要靠自己,还得对世界的变化保持儆醒,才能在二十一世纪的新世界里,找到一席之地。
因为,新科技、全球化,已经瓦解了我们的旧世界,「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新移民,」他警告。
他建议,美国老师教导的新方向,是培养三种关键能力:思辨能力、口语书写沟通力、团队合作力。
「没有思辨,就不能掌握问题;不能掌握问题,就无法跟人沟通;不懂沟通,就无法与人合作,」但是,今天所有厉害的创新,都来自跨国、跨领域、跨文化的团队合作。
因此,思辨、沟通、团队,是下一代工作者在「新世界」生存的关键技能。
事实上,美国国力衰退的另个关键,在佛理曼新书中,是政治上的两党对立。〈不论你提什么,我都反对〉章节中,他描述共和、民主两党的国会议员,不仅在国会殿堂里针锋相对,私下更是狭路相见、你死我活。
「美国政治两极化(甚至仇恨化),已经瘫痪了我们,」他指出,上个世纪的国会议员,尽管立场不同,仍能以国家的高度,协调彼此,制订出对整体社会有利的政策。
因此,他举桑德尔的《正义》为例,建议美国教育体系,应教导更多追求「公众利益」,而非「私利」的公民。
关心「国家竞争力」的佛理曼,显然看出公民素养,对国力的关键影响力。(宋东)
革命不分大小 自主改变
这是二十六则理想不灭的故事。
从泰缅边界蹲点的台湾志工、关注新移民人权的教授、另类网络媒体串联关怀八八风灾,到为台湾死守独立音乐表演地的摇滚爱乐人等。
这群外表平凡的行动者,在主流媒体、政府探照灯打不到的地方,以忠于自我的生存方式,点燃一个又一个的小革命。
「颠覆主流是一种值得珍惜的进步价值,只要踏出勇敢的第一步,每个人都能用颠覆主流的姿态主宰自己的人生,」作者之一的《中国时报》副总编辑何荣幸说。
这群小在新世界生存的关键
唱衰美国,是最近舆论的显学。
但是,写过《世界是平的》畅销书、批评美国的佛理曼,并不光想骂人。九月出版的新书《我们曾经辉煌》(That Used to Be Us)中,他提了很多建议。
其中之一,就是要求美国工作者,把自己想像成新来乍到的「移民者」。因为,新移民什么资源、福利都没有。一切都要靠自己,还得对世界的变化保持儆醒,才能在二十一世纪的新世界里,找到一席之地。
因为,新科技、全球化,已经瓦解了我们的旧世界,「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新移民,」他警告。
他建议,美国老师教导的新方向,是培养三种关键能力:思辨能力、口语书写沟通力、团队合作力。
「没有思辨,就不能掌握问题;不能掌握问题,就无法跟人沟通;不懂沟通,就无法与人合作,」但是,今天所有厉害的创新,都来自跨国、跨领域、跨文化的团队合作。
因此,思辨、沟通、团队,是下一代工作者在「新世界」生存的关键技能。
事实上,美国国力衰退的另个关键,在佛理曼新书中,是政治上的两党对立。〈不论你提什么,我都反对〉章节中,他描述共和、民主两党的国会议员,不仅在国会殿堂里针锋相对,私下更是狭路相见、你死我活。
「美国政治两极化(甚至仇恨化),已经瘫痪了我们,」他指出,上个世纪的国会议员,尽管立场不同,仍能以国家的高度,协调彼此,制订出对整体社会有利的政策。
因此,他举桑德尔的《正义》为例,建议美国教育体系,应教导更多追求「公众利益」,而非「私利」的公民。
关心「国家竞争力」的佛理曼,显然看出公民素养,对国力的关键影响力。(宋东)
革命不分大小 自主改变
这是二十六则理想不灭的故事。
从泰缅边界蹲点的台湾志工、关注新移民人权的教授、另类网络媒体串联关怀八八风灾,到为台湾死守独立音乐表演地的摇滚爱乐人等。
这群外表平凡的行动者,在主流媒体、政府探照灯打不到的地方,以忠于自我的生存方式,点燃一个又一个的小革命。
「颠覆主流是一种值得珍惜的进步价值,只要踏出勇敢的第一步,每个人都能用颠覆主流的姿态主宰自己的人生,」作者之一的《中国时报》副总编辑何荣幸说。
这群小革命的发起者,不只颠覆主流,他们的行动力及信仰,更带动改变。
譬如,桃园坜新医院副院长许诗典,从网络上看到尼泊尔乡间,亟需义诊团蹲点。他在院内招募,没有医生愿意抛下工作参与。他自己就带着妻子、两名护士和九箱医材药品,飞往物资缺乏的尼泊尔。
辛苦的蹲点,让他感受与在地人之间,不可或缺的信赖关系。他把这段经历带回医院分享,感动许多人陆续投入义诊团当志工。
从自身开始的理想,往往能够串起更多陌生人共同的热情。
例如陈公亮、吴秀玲夫妇,刚开始在桃园社区内,打造以收容社会边缘人为主的「希伯伦」共生社区,曾遭遇邻居强烈鄙视与排挤。
夫妇于是辅导社会边缘人,开设平价店面自给自足,找到人生价值,获得重生。不但邻居逐渐融入,希伯伦的理念还感动正常工作者,住进来成为共生社区的一员。
「革命不分大小,改变由我做起。」在这个口水多于行动的时代,我们需要从自己开始的小革命。(黄亦筠)
深化民主 需要「学讲理」
「民主社会,总是充斥着是非对错、义与不义的各种辩论。有人支持堕胎权,有人视堕胎为谋杀。有人相信公平,就是富人多缴税来济助穷人;有人却认为,自己辛苦赚来的钱,被政府征收很不公平。」
几乎一开场,《正义》这本书就用这些对立的议题,破解这个世代,全球都面临的公共难题。
公共议题?多么冷的话题?
哈佛大学教授桑德尔,却一路用我们每天在媒体上看到的争议,细细解析不同立场背后的逻辑、价值选择、代价。
没有激情批判,也没有意识型态引导,他清晰、理性地娓娓道来,让读者很容易就被他描绘的情境吸引,愿意去「理解」这些激烈对立的背后,所代表的不同阶级、利益、价值观。
这是桑德尔在哈佛开的一堂课,课程名称就叫「道德讲理」(moral reasoning)。在课堂上「学讲理」,竟然成为全球风靡的畅销书,可见,这个世代对「讲理」这件事的需求。
二十年来,以「民主」傲视亚洲的台湾,激情争取开放、全民公投等权利后,也需要更多「讲理」的技能。
《正义》快速成为畅销书,说明了台湾社会的学习能力。(宋东)
从个人主义到共同利益
我在生命中所做的决定,会对我们的家庭、社区、国家和世界造成什么影响?
十二岁的魁格.柯柏格,看见一则童工遇害的新闻,他开始演讲,并邀请更多人为儿童权益奋斗。那年,他开启了「解放儿童」活动。
毕业于名校的马克.柯柏格,放弃一帆风顺的未来,因他在泰国参与了一场没有礼物,却有满满笑声的生日派对。
兄弟俩与「儿童解放组织」,展开了一连串发掘人生意义的旅程。他们,发挥了改变世界的力量。
在南美洲厄瓜多尔的高山,魁格和马克带着十六个年轻人,协助当地兴建学校。在大家苦于无法在期限内完成学校,请求村长帮忙时,村长表示她将办一次「明家」(minga)。
隔天,竟出现几百个人来帮忙,并带来食物与大家分享。几个小时,即完成原本需要许多天才能够完成的工作。
「明家」,是一种行动的号召,集全村之力,为共同利益做一件事。
这就是「我到我们」的哲学。
以感谢、同理心、重新界定幸福与社区概念着手,创造与他人分享、链接彼此的经验,并察觉对全体人类皆有益的共同目标,努力前进。
实践「我到我们」哲学,可以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和世界。
不论身在何处、从事什么工作,生活中都有许多机会和选择,开启「我到我们」的历程。
例如,可以和朋友共同尝试新的嗜好、组织社团,并邀请更多人一同参与。我们也可以在社区中贡献自己的技能,或是支持一项善举。
从个人主义到共同利益,在集体利益中找寻人生意义和满足,快乐翩然而至。(白诗瑜)
中国的公民意识,出发!
十五岁开始投稿,今年二十九岁的韩寒,他的敢言、批判、幽默,已让中国大陆亿万青年沸腾。
他一路与人笔战,与网警斗智,和媒体追逐过招,让美国《时代杂志》选中他为百大风云人物,《外交政策》也选他为国际年度百大思想家。
他高中一年级,获中国大陆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但期末考七科不及格留级,隔年再度留级,他干脆办退学。最高学历:初中。
因为他相信:「所谓教科书,就是指你过了九月份,就要当废纸卖掉的书。所谓闲书野书,也许就是你会受用一辈子的书。」
韩寒质疑,「如果今天的学习只是为了明天的荒废,那学习的意义何在?」他痛陈中国大陆教育的问题:全面的发展最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全面的平庸。
让韩寒发挥最大影响力的,是他对中国政府极权统治的犀利批判。
他不讳言:「以前政府做事,从来不问民意,现在政府做事,制造民意。」他的文章一在网络上发表,往往数小时内遭到中国「网络警察」删文。
韩寒预估,中国官方出资的网络评论员,可能不下十万人,假设每人年工资是五万元人民币,这个国家为了自己夸奖自己,每年要付五十亿人民币,也就是两万五千个希望小学,或十分之一个三峡大坝。
二○一○年十月八号,韩寒的博客粘贴一对在苍白中的引号,什么字都没有。那天,中国公民首次获颁诺贝尔和平奖,但中国人却连刘晓波三个字都不能说、不能写。
韩寒刺目的空白、刺骨的嘲讽,是中国大陆网络新世代之声,也可能是未来公民社会的破晓鸡啼。(王晓玟)
小心你我身边的「老大哥」
这是一本让村上春树致上最高敬意的小说。
二次大战结束后出版的政治小说《一九八四》,反映了二十世纪的时代精神史:殖民统治、社会压迫、政治斗争、思想倾轧。
这部小说是英国作家欧威尔,集一生大成的呕心沥血之作。他十八岁前往缅甸仰光,担任印度皇家警察,亲眼见到审判、笞刑、绞死囚犯,使他痛恨帝国主义。
辞去殖民地警察工作后,欧威尔将青春岁月,花在巴黎和伦敦的贫民窟之间,体验下层社会和游民的生活。
贫困的生活和失败的感觉,让二十多岁的欧威尔,第一次体认到工人阶级的存在,增强了他对权威的憎恨。
他相信,唯有社会主义能消灭阶级差异、社会不公。但当他前往西班牙报导内战时,却被史达林派共产党打为异己,并察觉共产党的报纸满纸谎言,使他终生批判史达林式的「共产主义」和极权主义。
《一九八四》小说主角温斯顿,活在一个随时受独裁者「老大哥」监视、控制思想的世界。温斯顿的工作是在「真理部」的纪录处里,炮制谎言、修改历史、窜改记忆。
人性里追求自由、真理、爱情的本能,在温斯顿身上昙花一现。但在党的严刑拷打、剥夺自由意志后,温斯顿出卖了自己的情人,最终沦为被党洗脑的政治动物,全盘接受党的讲法,二加二等于五。
全书结束时,「他战胜了自己。他爱老大哥。」
《一九八四》塑造出极权统治的冷酷异境,以一位知识份子追求真理为始,失败为终。
残酷的天启时刻,在在提醒今日读者,民主政治得来不易,我们离人人平等的社会,还有很长一段路。(王晓玟)
捍卫权利 是场永恒的斗争
台湾为了少子化烦恼,中国大陆却因为一胎化,民众没有自由生育子女的权利。
同样为了下一代,两岸民众的权利却不一样。生儿育女的权利,究竟是谁在决定?身为一个国家的公民,种种的公民权、法律保障的权利,又是谁赋予的呢?
美国知名法学家德萧维奇撰写的《你的权利从哪里来?》一书,深刻反省美国在九一一恐怖攻击事件后,种种侵犯民众隐私的安全检查等新规定,指出权利的来源,就是恶行。
现在的台湾,向警察局申请后,就可以在街头游行、集会,是在反抗戒严、废除刑法一○○条有关言论内乱罪之后,才享有的民主权利。
法律是规范人民的行为,也在保障人民的权利;但这些权利,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要经过争取。争取的动力,往往是因为人类历史上的暴行、恶行。
德萧维奇认为,权利是获得自由与公平的过程,并非最终目的。因此,为了保障权利的斗争,永远没有获胜的一天。
他特别提醒现代人,尤其是民主国家的人民,别把我们现在享有的权利视为理所当然,也别把权利的来源简单归功于宗教信仰、上帝等。他认为,一切的权利,都是为了防止恶行的危害。
德萧维奇写道:「由于恶行总是存在,因此权利也永远长存。」
这看来令人心神颤动的文本,值得生活在自由台湾的我们,不断反省、思考。
尤其,一群人的得益、得利,往往是危害另一群人的恶行,而现在的民主社会是以数人头来决定法律,因而令人心生不满。这不满,常常也是权利的来源。
因此,消极来说,社会应该要更包容;积极来说,当有恶行发生的时候,应该要有相对应的权利被「发明」出来。
当你发现这社会上有恶行存在的时候,请把恶行揭露出来,因为,这将是成为权利的第一步。(黄昭勇)
14堂课 思考谁该负责
在自然科学领域,有一则牛顿在树下,被掉下来的苹果打到头,悟出万有引力的传奇故事。
但在今日社会,如果有民众在行道树下被果实击伤,我们要问的往往是「谁要负责」?是种树的单位,还是修剪的单位?
谁该负责任,看起来很简单,但追究起来却很不容易。
《挑战未来公民——责任》这本书,就是在引导我们思考:谁该负责。
这本不到九十页的小书,原本是美国公民教育中心,写给六到九年级学生的教材,探讨的话题很严肃,但呈现方式却浅显易懂。
美国公民教育中心指出,民主的基础包含辨明权威、隐私、责任与正义。由民间司改会重新编辑的这本书,则透过十四堂课程的设计,专论责任的部份。
透过插画设计,让十四堂课程的教学目标一目了然,同时不断抛出问题,引导读者思考,渐进了解责任的内涵。
例如,作者改写了莎士比亚名剧《马克白》的谋杀案,描述马克白因为女巫预言他会当上国王,萌生杀害国王的意图,他的老婆想当王后,也怂恿他谋杀国王。保护国王的侍卫执勤时睡着,终于让马克白成功杀掉国王。
从职责、企图、帮凶等角度出发,本书要求学员讨论马克白、马克白的妻子、国王侍卫以及说出预言的女巫,谁该为国王的死负责?
就像是许多电影情节中,警察甚至总统,必须决定是否牺牲人质,以减少更大伤亡,或是整座城市被恐怖攻击一样。
本书还提供许多思考工具,像是「思考工具表」、「批判思考练习」,以及从时事寻找案例的「课后练习」等,一步步引导读者辨明责任归属、负责任的好处与代价,以及如何处理无法同时兼顾的数项责任。
如何厘清责任间的冲突,以及分清楚谁该负责任,是一项永不停止的思考。(黄昭勇)
日常生活的思考训练
流莺就像百货公司里的圣诞老人、自杀炸弹客应该买寿险、人是冷漠或是利他的动物?
经济学者李维特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式和工具,切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看似和经济无关,但其中却暗藏了令人深思的解答。
为什么美国职棒大联盟的球员,八月出生的男孩,比七月出生者多出五○%的机率呢?为什么足球队的球员,大多在年初生日呢?
原因是这样,由于青年运动是按照年龄来分级,因此便订定了生日截止日期。以足球队为例,大多以十二月三十一日为资格年龄生日截止日。出生于一月、身形较高大且成熟的男孩,以及年底出生、年纪较小的小孩,两者相较之下,个儿较大的男孩被挑选上,便产生了这样的周期循环。
而「天份」到底在人们的才能中占多少比例?
学者发现,天份其实被高估了。熟练精湛的专家,并非天生,而是透过「刻意练习」:订定目标、获得即时反馈意见、注重结果也注重技巧,所打造出来的。
除了一般大家熟知,关心通膨、金融风暴的总体经济学家以外,李维特也谈到个体经济学,寻求了解个人的选择。他介绍了「猴子是否能使用货币」的实验。一开始教导猴子货币可以购买食物,接着,再加入了物价波动和所得变化。
猴子竟做出了理性反应,当物价上升时,便少买这项食物,价格下跌时,则多买。
从经济学的角度,解析人类行为和各种生活事务,会发现许多以为理所当然的事,并非真的理所当然。(白诗瑜)
你身上的T恤是谁做的?
时间:一九九九年 地点:乔治城大学 人物:百余名学生
为了反对全球化自由贸易,一群具有使命感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示威,慷慨激昂、鼓噪不休。年轻女孩抓起麦克风,问群众,「你身上的T恤是谁做的?」
这是旅程的起点,让作者瑞沃莉花了七年寻找答案。
一件T恤的原料、制造、销售过程,到二手衣回收,这趟旅程从美国到中国再到非洲,综观历史、政治与市场等条件,「自由贸易」这个议题,不只是简单的选边站而已。
从最基本的原料棉花来看,事实上美国棉业的兴盛,不仅仅是所谓低成本,搭配政府的贸易保护政策造成,而是来自棉农的创意,并结合了政治力量。例如棉农与学术单位合作研发、政府补贴等。
如同瑞沃莉所说,「我的T恤故事,围绕着政治对市场的反应、政治抵御市场,和政治介入市场等打转,几乎看不到市场竞争。」亚当斯密的市场机制,在这里扮演的角色并不明确,市场与政治之间相互的角力,才是重点。
事实上,人们争论不休的自由贸易,的确带来血汗工厂议题,但也促成阶级流动、让劳工权益受到重视,一件T恤就可以看到各种情况。「左右两边都要看,但别让脚步停了下来,」正如同作者最后想要跟那位大声疾呼的女孩说的,持续不断的全面观察,才能更了解全球化的经济议题。(许以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