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新闻 >

流行性乙型脑炎如何预防

乙脑,又被称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或日本乙型脑炎,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通过蚊虫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主要侵犯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引发一系列症状,如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在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导致惊厥、昏迷甚至死亡,部分病例可能留下后遗症,包括肢体瘫痪、癫痫、智力障碍等。那么,流行性乙型脑炎究竟是怎么回事?又该如何预防呢?让我们一起探讨。

目录: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是怎么回事?

二、得了流行性乙型脑炎怎么办?

三、流行性乙型脑炎食疗方

四、流行性乙型脑炎如何预防?

五、流行性乙型脑炎有哪些表现?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成因

当人体被携带病毒的蚊虫叮咬后,病毒便进入血液循环。发病与否取决于病毒的毒力与数量,以及人体的反应性及防御机能。如果人体抵抗力强,病毒就会被消灭。当人体抵抗力降低且感染病毒量大、毒力强时,病毒就会突破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在神经细胞内复制增殖,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这一过程涉及到复杂的生物学和医学机制。

二、应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措施

1. 一般治疗:患者需住院隔离,确保病房有防蚊和降温设备,保持空气流通,室温适宜。注意患者的饮食及营养,及时补充营养及热量,给予清凉饮料及流汁饮食。不能进食的患者可通过鼻饲补充营养。保持液体供给,补充失水,并注意含钠液的补充和补钾。在护理方面,注意口腔清洁,定时翻身、拍背、吸痰,防止肺部感染,并注意保护角膜及防止褥疮的发生。

2. 对症治疗:主要针对高热和惊厥进行处理。对于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适当辅以药物降温,将体温控制在38℃左右。亚冬眠疗法对于高热伴抽搐的患者有一定疗效。对于惊厥的处理,应针对不同原因进行处理,如迅速降温、使用脱水疗法、吸氧、吸痰等。止惊药物如(安定)或水合氯醛灌肠也可用于治疗。

流行性乙型脑炎——科学治疗与食疗双管齐下

乙脑,这一病魔,时刻威胁着患者的生命。针对其治疗,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从多个方面入手,才能有效应对。

对于出现的呼吸衰竭,我们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解除痰阻,采取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措施。应用呼吸兴奋剂及血管扩张剂,如洛贝林、可拉明等,为病人争取生机。对于脑水肿、脑疝所致呼吸衰竭,立即给予脱水治疗,必要时使用人工呼吸器。

抗病毒治疗是乙脑治疗的重要环节。虽然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抗病物,但干扰素、利巴韦林等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单克隆抗体治疗则为乙脑开辟了新的途径。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抗炎、退热等作用,但使用时需慎重,避免继发感染。

恢复期的治疗同样重要。需要加强营养,精心护理,避免褥疮和继发感染。并根据患者症状进行智力、语言、吞咽、肢体功能的锻炼。

除了临床治疗,食疗也是乙脑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下面为大家介绍几款实用的乙脑食疗方案。

1. 香蕉根蜜糖汁:这款饮品有清热生津、益气养阴的功效,适用于乙脑初起。制作方法简单,将新鲜香蕉根捣汁后加入蜜糖即可。

2. 二叶豆豉翠农汤:这款汤品辛凉透表解毒,适用于乙脑轻症。主要原料有大青叶、鲜荷叶、淡豆豉等。

3. 化斑粥:这款粥品清热凉血解毒,适用于乙脑症状严重的患者。主要原料有生石膏、玄参、犀角等。

4. 双根西瓜盅:这款甜品不仅口感清爽,还有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主要原料有西瓜、鲜茅根、鲜芦根等。

食疗与临床治疗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康复。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患者的健康护航!

重症乙脑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水肿,引发颅内压增高,其发生率较高,约在25%-63%之间。轻度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惊厥、血压升高、脉搏先加速后减慢等症状,早期神志尚清楚但表情淡漠,并迅速转入嗜睡、恍惚、烦躁或谵妄状态。随着病情发展,重度脑水肿的患者可能出现反复或持续惊厥、肌张力增高、脉搏转慢、体温升高、意识障碍迅速加深等症状,甚至呈现浅昏迷或深昏迷状态,伴随瞳孔忽大忽小、对光反应迟钝等异常表现。

更为严重的是,乙脑还可能引发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呼吸衰竭主要发生在极重型病例,由脑实质炎症、缺氧、脑水肿、脑疝、低血钠脑病等引发中枢性呼吸衰竭。其中,延脑呼吸中枢发生病变时,可能迅速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双吸气、叹息样呼吸等,最后可能导致呼吸停止。循环衰竭则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速、肢端冰凉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呕吐咖啡色液体。这些症状的产生原因多样,包括内脏淤血、胃肠道渗血或出血、乙脑极期代谢紊乱等。

大多数患者经历3-10天的极期病程后,病情开始好转,进入恢复期。恢复期患者体温可在2-5天内逐渐下降并恢复正常,意识障碍开始好转,神经系统病理体征逐渐改善并消失。但部分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恢复期可能表现为持续低热、多汗、失眠、神志呆滞、反应迟钝等症状,需经过积极治疗才能在半年后恢复。

乙脑还可能有后遗症期,后遗症与乙脑病变轻重密切相关,主要包括意识障碍、痴呆、失语及肢体瘫痪等。如予积极治疗也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对于婴儿和老年人这两类特殊群体,乙脑的临床特点也有所不同。婴儿发病时可能表现为轻泻、流涕、轻咳、喘息、嗜睡、易惊或哭闹等症状,且惊厥发生率高。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则表现为病情严重、发病急,易出现昏迷且持续时间长,部分伴循环衰竭及脑疝,病死率高。临床上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极重型四种类型。

乙脑的严重症状多样且复杂,需要密切观察和积极治疗,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也需要特别关注其特有的临床特点,以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对于这一疾病的认识和预防的重视,是保障全民健康的重要一环。

以上就是关于乙脑严重症状的解析。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疾病,同时也提醒大家注意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探索脑部病变的定位之旅

想象一下,当大脑的某个部位遭遇病变,我们的身体会出现怎样的反应和挑战。这如同一场无声的对话,揭示着大脑深部的秘密。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神秘的过程,我们将深入探讨脑部病变的定位问题。

(一)脑干上位区域

当病变影响大脑及间脑区域时,尽管未直接侵犯脑干,却可能引发一系列症状。患者可能陷入昏睡或昏迷状态。当你压眼眶时,会出现假自主运动或去皮质强直。例如,颞叶的损害可能导致听觉障碍。枕叶受损则可能引发视力问题,如视物变形等。尽管眼球运动不受影响,但早期瞳孔可能会偏小或正常。当进行颈皮肤刺激试验时,瞳孔可能会有反应性的扩大。呼吸功能在此阶段基本保持正常。但如果影响到丘脑下部这个自主神经的较高级中枢和体温调节中枢,可能会出现出汗、面红、心悸、心律不齐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甚至超高热等体温调节障碍。

(二)上脑干部位

病变若在中脑水平出现,第三对至第八对脑神经可能会受到影响。患者可能进入深昏迷状态,肌张力增高,眼球活动变得迟钝。瞳孔略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出现异常,呈现中枢性换气过度,可能导致呼吸性碱中毒。进行颈皮肤刺激试验时,虽然瞳孔有反应,但反应较为迟钝。如果双侧中枢受损,锥体束下行通路受阻,可能引起四肢瘫痪,称为去大脑强直。如果是单侧中脑受损,则可能出现对侧偏瘫。

(三)下脑干部位

当病变位于脑桥与延髓水平时,第九至第十二对脑神经可能会受到影响。患者进入深昏迷状态,压眼眶无反应。角膜反射和瞳孔反应消失。进行颈皮肤刺激试验时,无反应,瞳孔不会扩大。可能出现吞咽困难、喉部分泌物积聚等症状。迅速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是这一部位病变的严重表现。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