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探讨
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VIN)的出现,往往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首要的一个因素就是HPV感染,即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特别是浅层细胞VIN1和VIN2,其病变特征与HPV感染息息相关。在感染HPV后,可能会出现核周空晕、细胞膜增厚等病理变化,双核和多核细胞也可能在细胞浆中形成。研究数据显示,超过80%的VIN病例与HPV16有关。年轻的外阴患者感染HPV的风险更高,特别是在45岁以下的群体中,这一比例达到了61.5%。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以及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也可能导致VIN的发生。对于患有外阴营养不良的患者,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的风险也会增加,硬化性萎缩性苔藓中的这种情况尤为常见。吸烟、性行为的改变以及性伴侣数量的增加,都可能增加VINⅢ级别的风险。一些流行病学研究还发现,VIN与宫颈病变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大约15%的VIN患者存在宫颈病变。
二、发病机制阐述
外阴上皮内瘤样病变(VIN)的发病机制涉及到一系列病理变化。常见的特征包括病理性核分裂、上皮中上层有丝分裂活性增加、核浆比例增大、散在多核和未成熟细胞增加等。根据细胞成熟度、核异形性、细胞排列结构和有丝分裂活性,VIN可分为轻度不典型、中度不典型和重度不典型或原位癌。
轻度非典型增生表现为上皮过度增生,异形细胞变化仅限于上皮下1/3。中度不典型增生则表现为上皮层变化为上皮下2/3。而重度非典型增生则涉及上皮层变化超过2/3,原位癌的非典型增生则涉及整个上皮层,但未穿透基底膜。
正常外阴上皮的厚度因部位不同而异,但在VIN的情况下,平均厚度会达到0.57mm,并且由于年龄、部位、过度角化等因素,其厚度可能会有所波动。HPV引起肿瘤发生的机制主要是通过改变基因表达,导致细胞内异常蛋白质的产生。例如,L2和E7mRNA在VIN病变中会增高,HPV原癌基因E6和E7甚至能使肿瘤抑制基因RB和P53失活。
VIN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其发病机制复杂,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