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本名道应,字荣子,号勉仁,是福建省建宁府建安人,与并称“三杨”,因居住的地方,又被称为“东杨”。下面为您详细介绍杨荣的一生。
建文元年,杨荣作为诸生,以讲解《孟子》中的养气章获得了侍郎夏元吉的器重。同年,他参加福建省乡试,高中第一。随后在礼部会试中取得第三,殿试中二甲第二,被赐出生,授翰林编修。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即明成祖)在“靖难之役”获胜后,杨荣迎谒于朱棣马前,建议朱棣先拜谒明太祖陵。朱棣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任命杨荣为文渊阁官员。杨荣因其警敏和智谋备受朱棣赞赏。
同年,朱棣即位后,杨荣被选为翰林院侍讲。有一次,甘肃急报被围,杨荣判断甘肃之围已解,并建议朱棣赐敕犒劳韩观。朱棣对杨荣的智谋和判断力更为赞赏,提升他为翰林侍讲。
永乐二年,立为皇太子时,杨荣成为太子右谕德,仍兼任前职。他处理各单位事务都能符合朱棣的意旨,受到高度赞赏。朱棣威严而决断,与大臣议事时,常因争论而发火。但每当杨荣到场,朱棣的脸色便会好转,朝政因此得以顺利决断。
此后多年,杨荣多次随朱棣北征,展现其军事智慧和决断力。他随员于甘肃运营筹备军务,观查山川局势,掌握民状况。在永乐八年二月初十日的北征中,杨荣作为亲兵随军行动,为明军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他的智谋和勇气使明军在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
在钱粮供应紧张时,杨荣提议释放专用储存粮食以解困局,并建议部队中粮多与粮少时借贷互济。朱棣采纳了他的建议,使明军渡过粮荒期。此后,杨荣还承担了向皇太孙讲解经史和执掌皇上印玺的任务。他的智谋和勤奋为明军的胜利提供了重要支持。
作为三杨之一的杨荣,以其卓越的智谋和坚定的忠诚成为了明朝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位人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这位被称为东杨的杰出人物的一生。
在建文元年,年轻的杨荣便以其卓越的才华脱颖而出。他讲解了《孟子》中的养气章并获得了侍郎夏元吉的器重。同年参加福建省乡试的他更是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第一名。之后的仕途一帆风顺,他被赐予翰林编修的职位并进入文渊阁任职。在那里他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出色的才能赢得了燕王朱棣的赏识和信任。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获得胜利后杨荣迎谒于朱棣马前建议其先拜谒明太祖陵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他的智谋更展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先人的敬仰。随后的日子里他备受朱棣重用并多次随其出征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智慧和决断力。
无论是在甘肃运营筹备军务还是在北征过程中他都以出色的智慧和勇气为明军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他观查山川局势掌握民状况展现出卓越的军事眼光和领导能力在钱粮朱瞻基在决策之初,曾面临巨大的犹豫。在夏元吉以建文朝兵败的历史教训进行劝导后,朱瞻基最终接纳了杨荣的建议,亲自率领军队迅速包围乐安城。朱高煦被逼无奈,只得认输,叛乱迅速得到平定。班师回朝后,杨荣因其决策之功获得了最高的奖赏,被赐予五枚银章,彰显了他的卓越功勋和深厚威望。
当时,朱瞻基在交趾()的撤兵问题上犹豫不决。朝中以英国公张辅为代表的武臣主张武力解决,而杨荣和杨士奇则坚决主张放弃。朱瞻基采纳了杨荣等人的意见,决定从交趾撤兵。这一明智的决策展现了他对大局的精准把握和对策略的理解。
宣德三年(1428年),杨荣随朱瞻基巡视边疆,到达遵化时,听闻兀良哈将侵犯边境。朱瞻基留下陪同的文臣,只命杨荣率领轻骑出击。杨荣英勇出击,从喜峰口突破,成功击败敌军。他的英勇和智谋为明朝赢得了尊重。宣德五年(1430年),杨荣晋升为少傅,又晋升为荣禄大夫,同时仍兼任尚书、大学士之职。因领取三份俸禄,杨荣选择辞去了大学士的职位。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宣宗逝世,九岁的皇太子即位,即英宗。英宗年幼,依赖杨荣、杨士奇和杨溥三人,经常向他们咨询国家大事。正统三年(1438年),《明宣宗实录》编纂完成,杨荣被晋升为光禄大夫、柱国、少师,仍担任尚书、大学士之职,并获赐玉带,彰显了他的卓越贡献和地位。
正统五年(1440年),杨荣请求回乡祭扫先祖坟墓,于二月十八日启程。回乡后不久,他因疾病发作选择立即返回。许多人劝他稍作休息,但他坚决地说:“君命不可延误。”于是带着医生出发。当他经过杭州市武林驿时,病情恶化,最终在同一年七月二日去世,享年七十岁。英宗闻讯深感悲痛,为他辍朝一日,追赠杨荣为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并赐谥号“文敏”,还派遣使者为其举行祭礼。官拜其子杨恭为尚宝司丞,并赐予都指挥使的荣誉,以表彰杨家的功绩。
杨荣的一生充满了辉煌和荣耀。他从一名普通的士兵逐渐崛起,成为明朝的重要官员和决策者。他的智慧、勇气和忠诚为明朝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去世让英宗深感痛惜,也让人们对他的离世感到深深的惋惜。他的事迹将永远被铭记在明朝的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