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战疫:高校科研力量的抗疫贡献
战胜疫病离不开科技支撑。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国高校迅速集结科研力量,启动应急科研攻关项目,与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紧密合作,为抗击疫情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持。
在疫情的第一时间,高校科研人员争分夺秒,开展科学研究,辅助临床决策。他们迅速投入到病毒检测试剂盒的研发、药物和疫苗的开发工作中,为遏制疫情蔓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科技力量。
在检测方面,高校科研团队采用新方法、新技术,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之江生物合作开发的试剂盒成为中国首个通过法定检验机构检定的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产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联合成都博奥晶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共同研发的检测试剂盒也获得了国家药监局的批准,能为众多患者及一线医务人员提供快速、精准、有效的诊断。
除了快速检测,高校科研团队也在药物和疫苗研发方面各显其能。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李兰娟院士带领的团队成功分离出新冠病毒毒株,为后续的药物寻找和研发、疫苗制备打下了重要基础。浙江大学药学院药理毒理研究所联合计算机学院及省内有关医院,迅速成立交叉学科研究团队,围绕新冠病毒感染后的抗炎、抗纤维化及其他并发症治疗开展研究,并从5000多个上市药物库中找到了有潜在治疗价值的药物分子。
疫苗研发也在加速推进。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研团队与香港大学等机构建立产学研联合攻关联盟,对新型冠状病毒初代载体疫苗株进行深入检测和验证。中国疾控中心、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等机构共同设计开发的新冠病毒疫苗已开始动物试验,科研人员正采用不同的技术路径加班加点进行攻关。
在这场科技战疫中,高校科研团队展现出了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努力不仅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也为全球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抗击疫情,科技助力——智能技术与基因数据的双重保障
近日,天津大学生物信息中心上线了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注释数据库。这一数据库为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结构、基因功能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根据,有助于病毒起源与变异以及药物研发的进一步探讨。此举对于全球抗击新冠病毒,尤其是药物研发领域而言,无疑是一场科技及时雨。
就在北京大学的黄岩谊和谢晓亮研究团队联合清华大学王建斌研究团队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布了一篇研究论文。他们宣布已经开发出名为SHERRY的转录组测序快速建库新方法,有望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测序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科技的力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为防控疫情的武器。
在智能技术的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也在助力疫情防控。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语音实验室团队推出的“疫情防控机器人”,正是智能技术助力防疫的一个缩影。这款机器人利用口语对话系统技术,向辖区居民主动拨打电话,进行近期行踪调研和重点人员摸排,大大减轻了基层工作的负担。疫情防控机器人还依托了语音识别、合成、理解和对话管理等人工智能技术,确保在忙碌的防疫工作中做到准确无误。除了疫情防控机器人,上海交通大学还研发了多种机器人如自主移动消毒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等,它们不仅工作效率更高,而且可以确保消毒的彻底性,降低医患交叉感染的风险。
在医疗领域,湖南大学机器人国家工程实验室的王耀南院士团队主持研制了“双臂协作辅助诊疗机器人”等系列医疗救护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具备语音交互、智能诊断、远程遥控等功能,它们可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实现现场远程辅助诊疗,使前线医务人员在不必接触病患的情况下完成测温、看护等工作。这无疑为前线医护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华中科技大学电信学院联合华为云等团队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人工智能辅助医学影像量化分析系统已经上线。这一系统基于纹理感知的病灶分割核心算法支持,针对患者胸部CT影像的特点,可实现单病例全自动精准量化结果的秒级输出,大大提高了诊断效率。与此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与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共同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自测评估系统”也正式上线。用户只需在线回答问题,系统就会进行智能分析,为用户提供患病风险层级评估以及保健和就医指导意见。这一系统的推出无疑提高了民众的自我健康评估能力,使他们能更理性地做出保健和就医选择。
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无论是基因数据的深入研究还是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都在为抗击疫情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我们坚信,在科技的助力下,人类一定能够战胜疫情,迎接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