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猪肉价格处于“猪周期”高位供需矛盾待缓

近期,《经济参考报》对养殖大省山东、河北等地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猪肉价格呈现出明显的上涨趋势。这一轮猪周期的特点,不仅是生猪价格上涨幅度大、速度快,而且价格水平已经达到了历史高位。

受访的市民和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本轮猪肉价格的上涨,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稳定,猪肉消费需求持续回升。在山东、河北等地,消费拉动成为猪肉价格上涨的主要驱动力。多地强降雨影响区域猪肉供应。今年长江、淮河、太湖流域发生了严重汛情,对生猪生产及产品调运产生了不利影响,加剧了区域猪肉供应紧张局面。猪肉季节性供应紧张也是导致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由于夏季通常为生猪出栏量的年内低谷,越冬仔猪的成活率低,使得猪肉供应较为紧张。

在猪肉价格高企的背景下,生猪产业的稳产保供和转型升级面临着诸多挑战。虽然非洲猪瘟疫情、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产业政策瓶颈等因素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但也为生猪产业复养提供了契机。在宏观层面,猪肉价格的上涨带动了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助推了CPI上涨。在微观层面,散养户可能会加速退市,而规模养殖户则迎来发展机遇。猪肉价格的上涨也会增加消费者的生活成本。

生猪产能的明显下降以及养殖成本的上升也是导致猪肉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随着饲料、疫苗等成本的增加,养殖户的养殖成本也在上升,进一步推高了猪肉价格。

面对当前的形势,《经济参考报》建议,在遵循问题导向、强化产业基础、绿色协调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产业布局、调动不同规模养殖户积极性,提升重要农副产品供应链安全。加强产业链的控制和运作,稳定生猪生产供应,以应对猪肉价格高涨带来的挑战。

本轮猪周期给中国经济、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带来了不利影响,但也为生猪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在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下,猪肉价格的高企预计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对此,、企业和个人都需要加强应对,以确保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河北省磁县华威养殖有限公司的李研军已经深耕生猪养殖二十多年。年初的疫情让养殖场的母猪配种时间推迟了两个月,这种情况并非个例,还有许多养殖户遭遇了类似的困境,加剧了猪肉的季节性供应紧张。

疫情之外,一些突发因素也在影响猪肉市场。例如北京新发地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居民对冻猪肉的消费信心,鲜猪肉的市场需求增加,导致冻猪肉的市场调节功能受限,进一步助推了猪肉价格的上涨。

养殖成本的上升也是导致猪肉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受全球市场和疫情的影响,玉米、豆粕等饲料主要原料价格攀升。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全国玉米平均价格从年初的约2090元/吨涨至7月底的约2370元/吨。部分添加剂的禁用也增加了饲料的成本。自2020年7月1日起,饲料生产企业停止生产含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中药类除外),这促使各饲料企业研发替代产品,增加了生产成本。

在山东、河北等地,养殖户反映仔猪价格持续高企,补栏成本居高不下。据山东省畜牧总站监测,山东仔猪价格连续七周上涨。虽然当前生猪养殖利润丰厚,但饲料价格的上涨以及部分添加剂的禁用使得养一头猪的成本增加了50元。鲁清养殖场的王文鲁场长告诉记者,像他这样的自繁自养生猪养殖户的养殖成本相比年初增加了1元/公斤,目前达到12元/公斤。

母猪存栏结构和产能恢复进度也发生了变化。由于种猪和二元母猪的产能不足,许多养殖户开始从商品代仔猪中挑选母猪留下作为二元母猪使用,这种行为在业内被称为“见母就留”。部分养殖户为了规避风险,改为使用养殖周期较长的自繁自养模式。但即使如此,养殖户仍面临淘汰风险,一方面是因为疫病、管理等因素,另一方面是因为三元母猪的繁育过程淘汰率高于二元母猪。

在生猪生产过程中,衡量母猪生产能力的主要指标是发情配种受胎率和单窝产仔量。随着三元母猪存栏占比的上升,整体生猪生产过程的淘汰率上升了20%至30%。这对养殖户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疫情与这些因素的叠加导致猪肉市场出现了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对养殖户、消费者以及整个行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前的生猪养殖行业里,母猪的发情配种及生产能力受到广泛关注。据业内专家反映,三元母猪相较于二元母猪,其发情配种的受胎率降低了10%至20%,单窝产仔数量也减少了约两头。二元母猪通常能产下11至13头仔猪,而三元母猪则只能产出9至10头。若猪场的管理条件和能力不足,其生产能力可能会更差。这种情况在特殊时期尤为明显,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并采取措施改善。

随着新冠疫情的常态化,消费市场的恢复以及天气的转凉,猪肉消费逐渐增大。预计在春节前,生猪市场可能会维持高价。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的预测显示,后期国内猪肉价格将保持高位震荡。尽管生猪产能恢复进度超出预期,市场供应逐渐增加,但供给紧张的局面仍可能持续一段时间。对此,多位受访者提出了稳定生猪生产供应的建议。

为了稳定生猪生产,受访者建议合理规划产业布局,调动不同规模养殖户的积极性。在河北、山东等地,决策者们正致力于提升重要农副产品供应链的安全。他们建议建立生猪产供销应急供应一体化格局,以确保生猪产业的稳定生产。他们也强调资金的重要性,认为生猪产业的稳产保供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为此,应综合财政、金融、保险等政策手段来为生猪复养提供资金保障,并激活市场主体活力。

在生猪生产方面,专家强调应尊重科学和技术,提升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青岛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长单虎表示,要真正实现生猪产能的恢复,需要做好生物安全体系和现代养殖技术的培训。他也建议寻找和推广典型的小规模养殖户的经验,让他们分享养殖经验带动更多的学习者。

针对饲料供应的问题,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的研究员丁照华建议加快科技创新,实现饲料原料的多元化发展。他认为玉米和豆粕作为饲料蛋白的主要来源,价格波动对饲料价格和养殖业效益影响较大。为了减少单一原料波动给饲料市场带来的冲击,应该开展高质、高产、高蛋白饲用玉米新品种选育工作。

当前,三元母猪存栏占比高已成为生猪养殖业的特殊现象。尽管这些母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母猪和仔猪供给紧张的局面,但业内人士也表达了担忧。为了减少这种情况对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和后续产能恢复的负面影响,期待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能够出台相关的防控和繁育技术指导方案,帮助养殖户做好母猪选留和提升饲养管理水平。这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和持续投入来实现。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