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武则天为什么要将国号定为周?背后隐

在中国历史的璀璨篇章中,有一位非凡的女性,她的名字在华夏大地上流传千年,她就是武则天。她的传奇人生始于唐朝的深处,那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机遇的时代。今天,让我们一同探寻为何她将国号定为“周”,并深入理解这一决定背后的深层含义。

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这并非简单的权力宣示,而是蕴含了深厚的文化背景和个人情怀。按照历史记载,从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被普遍认为是唐朝的国号。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从公元690年到公元705年,国号却为“周”,这标志着皇帝姓氏的改变,实质上是一次改朝换代。汉朝曾出现一个新朝,唐朝亦有其类似的情况。但不同于王莽的篡位,武则天作为强势皇后,以女性的身份主宰了王朝的命运。

武则天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她经历了从宫女到皇后,再到皇帝的转变。她的长相符合唐朝的审美标准,据说洛阳的卢舍那大佛便是按照她的容貌雕刻而成。她性格刚烈,手段冷酷,无论是面对难以驯服的烈马还是她权力道路上的阻碍,她都能果断应对。她先后嫁过唐太宗、李治这两位父子皇帝,抚养出李显和李旦这两位兄弟皇帝。在她的统治下,唐朝经历了繁荣和强大的时期。

武则天的名号情结体现在她更改国号的行为上。她原名武照,登基前为自己造了一个新字“曌”,寓意日月当空。她在位的15年里,产生了多个年号,显示出她对名号的重视。武则天选择“周”作为国号并非随意之举。她的祖籍山西文水县与周朝有关,其家族为了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宣称与周平王的后人有血缘关系。在这种背景下,武则天将国号改为“周”,不仅体现了她对家族的荣誉的追求,也隐含了她对古代文明和礼仪之邦的向往。

定国号为“周”的背后,不仅仅是武则天对权力的追求和对家族的荣誉的追求,更深层次的是她对古代文明和礼仪之邦的向往。在她的统治下,唐朝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她的治国之道展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国家的热爱。她重视农桑、轻徭薄税的政策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她开创的殿试、科举等制度为选拔人才提供了新的途径。虽然她在统治过程中使用酷吏、重用小人的做法备受争议,但她以君子治国、以能者经世的驭人之术显示了她的智慧。

在武则天的时代,唐朝不仅继续发扬光大,而且在她的领导下开启了新的篇章。她留给世人的不仅是对她一生的思考,更是对古代文明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憧憬。如今,陕西乾陵前那耸立的无字丰碑见证了她的传奇人生和不朽功绩。武则天的统治时期是唐朝历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她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被铭记在华夏大地上。姬姓源自周朝,武曌的父族亦是周天子后裔。当武曌成为皇后时,她尊崇父族,追封武士彟为“周忠孝太皇”。

在唐朝的辉煌时期,人们心中只有周朝和汉朝的盛世。武曌在建立新王朝之前,采纳了周朝的历法,国家制度以及机构的名称均遵循周礼。如原先的“吏、户、礼、兵、刑、工”六曹尚书,被武曌改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尚书。

以“周”为国号,对武曌而言,既表明她作为周天子的后裔,法理上称帝无可非议,又表达了她希望建立如周朝般的盛世王朝的愿望。实际上,武曌将父族与周天子相联系,也是为了证明她政权的合法性。她推行的周礼、周制,符合了士人们的利益。

定国号为“周”却给女皇带来了继承人选择的难题。武曌面临的选择是,究竟是将皇位传给儿子还是侄子。虽然她将两个儿子的姓改为“武”,但她知道,在那个子承父姓的社会背景下,一旦儿子继位,她的“周”国号可能重新变为“唐”。若选择侄子,虽然国号不变,但那时的“周”已不再是她的“周”,而是武氏家族的“周”。

在世人眼中,能否进入祖宗宗庙并接受后世子孙的祭祀至关重要。武曌若将皇位传给侄子,等于将江山送给了外人。宰相李昭德曾上奏说:“应当传之子孙为万代业,岂有得以侄为嗣乎?”他的话语深深触动了武曌。武曌知道她的侄子才德平庸,朝廷重臣也反感他们。若强行立侄子为继承人,可能会引发朝堂动荡甚至宫廷政变,她决定主动让位以换取政权的平稳交接。

经过深思熟虑,武曌于公元698年立三子李显为皇太子。病重时,她决定传位给李显。李显为母亲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并恢复国号为“唐”。“周”朝结束,“唐”朝复辟,各种制度恢复到了唐高宗李治时期的模样。武曌在临终时留下遗言,要求去掉帝号,以则天大圣皇后的身份与李治合葬于乾陵。

在父系传承、祖先崇拜和儒学礼教的束缚下,武曌最终放弃了她作为大周开国皇帝的荣誉,也放弃了追求一生的女性独立,重新回归了男权社会。她以一个女性的身份,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站在了男权社会的顶端。在王朝继承人的选择面前,为了维护丈夫留下的王朝稳定,她忍痛放弃了自己的事业。这“周”国号背后,隐藏着一代女皇的纠结与牺牲。

值得一提的是,武曌的十五年“周”的插曲,为盛唐注入了女性的柔媚。更重要的是,在唐王朝面临危机时,她及时调整航向,使这艘巨轮重新驶向繁荣强大的航线。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