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指南 >

东汉名臣大儒杨震暮夜却金被誉为四知先

杨震,字伯起,出生于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是东汉时期的名臣。他师从太常桓郁,研习《欧阳尚书》,精通经籍,博览群书。因其深厚的学识和品质,被众儒生尊称为“关西的孔子杨伯起”。

杨震早年隐居不仕,长达数十年之久。他的才学和品质终于得到了世人的认可,五十岁时才开始步入仕途。大将军邓骘听闻他的贤名,举荐他担任茂才之职。从此,他历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一路升迁。

在元初四年(117年),杨震被征召入朝,先后担任太仆、太常、司徒等要职。他为人正直,不屈权贵,多次上疏直言时政之弊。这也使他遭到了中常侍樊丰等人的忌恨。最终,在延光三年(124年),他被罢免并遣返回乡,途中饮鸩而卒。

杨震的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在学问上有所建树,更在品行上令人钦佩。他拒绝州郡的礼聘长达数十年,甚至在五十岁时才踏入仕途。他的才华和品质最终得到了世人的认可,被人们称为“关西孔子”。

在杨震的任期内,他公正廉明,不接受私人的请托。他的子孙生活俭朴,蔬食徒步。他的一些老朋友或长辈,想要他为子孙布置产业,杨震却说:“让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不是很好吗?”

杨震不仅对学问有深入的研究,对时政也有独到的见解。他多次上疏,批评时政的弊端,主张选用德才兼备的贤能人士治理国家。他的直言不讳也使他遭到了安帝身边人的忌恨。尽管如此,他的忠诚和正直仍然被人们所称颂。

杨震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学者。他的学问和品质都令人钦佩。他的生平事迹不仅是一个人的传奇,更是一代人的楷模。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追求学问、追求品质、追求正义。他的精神将永远被人们铭记和传承。

杨震的故事还告诉我们,真正的才华和品质是需要时间来展现的。他隐居不仕长达数十年之久,但最终他的才学和品质得到了世人的认可。这也告诉我们,不要急于求成,要有耐心和坚持,真正的机会和挑战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刻出现。我们需要保持自己的才华和品质,等待属于我们的时刻到来。杨震坚决反对安帝的做法,他上书直言:“昔日高祖皇帝与群臣相约,非有功者不封侯。自古爵位传承,父死子继,兄亡弟及,以防他人篡夺。臣见诏书赐刘护之远房堂兄刘瑰承袭侯位,而刘护之同胞弟弟刘威尚在人世,为何不让刘威袭其兄位而让刘瑰承袭呢?臣闻天子只封有功之臣,诸侯凭德行获爵。刘瑰无功无德,仅因匹配阿母之女而位至侍中并封侯,既违高祖旧制,亦悖道义。朝野议论纷纷,百姓困惑不解。望陛下以史为鉴,遵帝王之道,得民心,安天下。”可惜安帝并未采纳。

公元123年(延光二年),杨震代刘恺为太尉。安帝的舅舅大鸿胪耿宝推荐中常侍李闰之兄给杨震,但杨震坚决不受。耿宝亲自质问杨震,称李常侍为陛下亲近之人,希望杨震推荐其兄。但杨震坚持原则,回应说若朝廷欲令三府举荐,需有尚书的命令。因此拒绝了耿宝,引发其怨恨。

皇后的兄长执金吾阎显也向杨震推荐亲友,同样遭到拒绝。然而司空刘授听闻此事后,竟迅速举荐此二人,他们均在十日内得到提拔,这使杨震的怨气更加积聚。

当时安帝下诏为阿母王圣大兴土木,中常侍樊丰及侍中周广、谢恽等更加嚣张,扰乱朝廷。杨震对此上疏痛陈利害:“臣闻耕种九年必有三年之积蓄,以应对灾荒。今灾害频发,百姓空虚,再加蝗灾、羌侵,战事不断,兵马粮草难供。然国库空虚,大司农主管之资财匮乏。臣见陛下为阿母建府第,雕刻装饰极尽精美。然盛夏农忙之时,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开山取石,修建府第,是否合时宜?特别是官员相互攀比,费用过亿。周广、谢恽等人非皇室重要成员,却依附皇上周围之奸佞,威势动摇大臣。朝廷征召之才,多需看其眼色行事。金钱买卖官职现象严重,甚至被禁锢之人、胡作非为之徒亦得高官显位。天下舆论哗然,都说地位是用金钱购买。臣曾听闻国家征役过多则民怨起,力尽则民叛乱。请陛下三思。”

樊丰、谢挥等人见安帝不听杨震之谏,更加肆无忌惮,假造诏书,调拨国库钱粮、大匠材木,各自大兴土木。

杨震再次上疏,因地震而忧心忡忡地表示:“臣蒙圣恩得居高位,却不能调和阴阳。京师地动,是阴道过盛之象。那天戊干辰支并地动,是内臣操权之象征。陛下应知边境不宁,自己刻苦节俭。而一些谄媚之徒,骄奢越法,浪用劳役,大修房屋。请陛下发扬刚健中正的精神,抛弃骄奢之徒,秉承皇天之警戒。”

杨震前后多次上疏言辞激切。尽管安帝已不悦,樊丰等人更是对他怨恨有加,但因他是名儒而不敢加害。不久,河间郡一男子赵腾上书批评朝政,安帝大怒将其下狱。杨震闻后立刻上书营救赵腾:“尧舜时代鼓励直言不讳;殷周之君注意倾听民怨以修正治国之失。臣愿陛下广纳众议、集思广益。”在东汉的辉煌历史中,名臣大儒杨震的故事堪称一则令人敬佩的传奇。尽管他因言辞激烈攻击朝政而陷入困境,但他的遭遇与那些放火的犯罪分子有着鲜明的差别。对此,臣恳请陛下深思熟虑,减免已定罪名,保全杨震的性命。这不仅是对杨震个人的救赎,更是对广大人民直言不讳的鼓励,以期开启广泛的言论通道,获取有益的教训。安帝并未醒悟,决定将杨震处以极刑。

当历史的镜头转向公元124年,安帝东巡泰山时,樊丰等人趁机大兴土木。杨震的下属高舒发现了他们的假诏书,并报告了此事。杨震决定等待安帝归来后再行奏报。樊丰等人却心生恐惧,利用星变倒行的谣言,诬陷杨震心怀怨恨,甚至与邓骘的旧部有关。当安帝返回时,杨震的处境愈发险恶,最终被迫离开京城,返回原籍。

在杨震生命的最后阶段,他表现出了无比的高风亮节。在几阳亭,他向儿子和门生们表达了他对奸臣的愤怒以及对不能实现理想的遗憾。他选择服毒而死,以此表示他的清白和忠诚。他的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同情和哀悼。他的丧事被暂停在陕县,露棺道旁,人们都为之流泪。

历史并未埋没杨震的忠诚和冤屈。公元125年,汉顺帝即位后,樊丰等人被惩处,杨震的门生虞放、陈翼等人开始为他的冤情申诉。朝廷对杨震的忠诚表示赞赏,并对他进行了礼葬。甚至在天降灾异的时候,顺帝感悟到杨震的冤屈,下令为杨震祭祀,并在他的墓前立石鸟像以纪念他。

作为被誉为“四知先生”的杨震,他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个人的悲剧和斗争,更是关于忠诚、正义和真理的故事。他的暮夜却金的精神,成为了后世人们学习的典范。如今,通过奇事网这个频道,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名臣大儒的传奇故事。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杨震的事迹,请继续关注奇事网频道,让我们一起探寻历史的奇迹。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