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似乎可以随心所欲地享受美食,但随之而来的却是高脂血症、高血压和高血糖等健康问题。我们不禁要问,为何生活越发富裕,疾病却越来越多?这其中,乙型肝炎的成因与我们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
在餐桌上,丰盛的晚餐几乎每餐都有大鱼大肉。高志良教授指出,连续摄入高脂肪食物,如烧鹅、红烧鸽肉、鹅肠、鹅肝等,会使血脂水平上升。长此以往,脂肪会在肝脏中堆积。当脂肪肝进一步发展时,部分患者可能因脂肪肝引发脂肪性肝炎,甚至走向肝硬化。乙肝患者必须避免暴饮暴食。由于肝病患者的消化功能减弱,过量进食不仅会导致消化不良,还会加重肝脏负担。当肝功能不佳时,应适当减少脂肪摄入,尤其是控制胆固醇的摄入。
专家还提醒我们,寒冷天气里,像狗肉、羊肉、鹿肉等温补食物虽然能为我们提供热量,但乙肝患者却不宜多食。因为肝病患者本身肝火旺盛,摄入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病情。海鲜等高蛋白食物也不宜多吃,因为它们对肝病患者而言,消化起来较为困难。
除了饮食,感染也是乙肝患者需警惕的一大问题。慢性乙肝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引发各种感染,如呼吸系统感染、消化系统感染(包括肝脏)、泌尿系统感染、皮肤感染等。这些感染会使肝炎复发,病情恶化。我们要随着气候变化增减衣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个人卫生,一旦感染应及时就医。
高志良教授强调,肝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免疫状态。在慢性乙肝的干扰素治疗中,通过响应指导治疗方案可以帮助患者获得持久的免疫力。个人的心理状态也与免疫状态密切相关。过度的心理负担会影响预后,对疾病不利。乙肝患者应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为了远离乙型肝炎的困扰,我们应注意饮食习惯,遵循专家的建议。足够的睡眠、合理的营养、有规律的生活,这些都是我们在治疗乙型肝炎过程中必须做到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避免乙型肝炎病毒的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