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探讨呼吸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明白呼吸中心抑制与药物、脑炎等病变如何影响呼吸动力,导致通气功能障碍,造成缺氧和二氧化碳滞留。进一步深入了解,这种现象可能与肺部病变紧密相关。
在肺部病变方面,有多种情况需要我们关注。首先是生理无效腔的增加和通风量的减少。想象一下肺炎、毛细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的发生,它们会导致气道痉挛、狭窄或阻塞,进而使得通风量减少,生理无效腔增加,呼吸效率降低。呼吸肌的麻痹,如传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也可能导致胸积液、胸部和肺扩张受限,肺泡无法正常膨胀,从而导致水分下降,通风量减少,二氧化碳滞留,氧气含量下降。
接下来是通风与血流率(V/Q)的失衡。正常情况下,V/Q的比例是0.8。但当局部血流灌注减少时,V/Q比例会增加,出现类似无效腔的通风状况。这种情况在肺栓塞、急性肺损伤和ARDS等情况下更为明显。其中,ARDS的弥散功能障碍特别值得关注。这里的弥散障碍指的是氧气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时的异常。无论是由于肺炎、肺不张导致的弥散面积减少,还是由于肺水肿、肺纤维化导致的弥散膜增厚,都会引发弥散障碍。这主要表现为氧气的下降,但并不伴随二氧化碳的滞留。
对于通风功能不足的后果,有三个显著特点:氧分压(PaO2)必然下降,二氧化碳分压(PaCO2)通常不会增加,即使增加吸氧量也无法提升PaO2。
最后转向单纯性抑继发性肥胖症。结合患者的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数据,我们首先确定肥胖的性质是单纯还是继发。如果观察到高血压、向心性肥胖、紫纹、闭经等症状,应考虑皮质醇增多症。对于代谢率低的情况,需要检查甲状腺功能,确定是否有甲状腺功能减退。对于垂体前叶功能低下或伴有下丘脑综合征的患者,应进行更为复杂的内分泌试验。还需注意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痛风、胆石症等可能的伴随疾病。对于其他少见的肥胖类型,我们可以结合其独特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