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登幽州台歌古诗

《登幽州台歌》是陈子昂的代表作,此诗以苍劲的语言抒发了诗人的怀才不遇之情。让我们一同深入解读这首古诗的韵味。

原文如下: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让我们来看译文部分。直译版为:“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天地广阔无垠,我独自悲伤落泪。”而意译版则更加深入地描绘了诗人的情感:诗人感叹生不逢时,在永恒的时空映衬下,流露出孤独苦闷与理想破灭的悲怆。

从赏析部分,我们可以感受到此诗的主题与情感是怀才不遇的孤愤。陈子昂借登幽州台(战国燕昭王招贤之地)的机会,暗喻自己直言敢谏却未受重用的境遇。此诗语言苍劲奔放,短短四句便营造出强烈的感染力。通过时间(古今)与空间(天地)的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独怆然”的悲剧色彩。

陈子昂(661—702),初唐诗歌革新代表人物,其诗风骨峥嵘。他的代表作《登幽州台歌》及《感遇》38首均展现了其沉郁雄浑的诗风,被誉为“扫六朝绮靡,开盛唐气象”。

此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公元696年,陈子昂随军征讨契丹时因谏言遭贬。在登蓟北楼(幽州台)感怀燕昭王招贤往事的情境下,他写下了这首怀才不遇之诗。可以说,这首诗是陈子昂人生经历与情感的真实写照。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古代贤君的怀念和对未来明君的期盼。这种期待与现实的落差使得诗人倍感孤独和苦闷。在广阔的天地之间,诗人觉得自己渺小而无助,这种对比更加深了诗人的悲怆之情。《登幽州台歌》是陈子昂的杰作,它以其苍劲的语言和强烈的情感感染力,成为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