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这个词似乎是个神奇的代词,它超越了单纯的方位描述,融入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购物时我们说要“买东西”,生气时我们骂人家“不是个东西”。为什么我们选择用“东西”来描述物品,而不是“南北”呢?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大家朱熹,有一天遇到好友盛温和,拿着一个竹篮子。盛温和告诉朱熹他要去“买东西”。朱熹作为一个追求学问、探究事物本质的人,对为何不说“买南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盛温和解释道,这是因为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中间属土。竹篮子不能装火也不能装水,只能装木和金,因此只能叫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这个解释让朱熹恍然大悟,原来这个词背后有这么一段有趣的典故,古人的智慧真是无处不在。
另外一位学者龚玮则认为,“东西”作为货物的代名词,源于古代商贾大多集中在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人们常说的“买东”、“买西”,指的就是到这两个地方去购货。在古代,“南北”所对的“水火”以及“中”所对的“土”是没有价值的,所以没有买卖的必要。人们面南背北为上,即南北为通路,东西两侧置放物件。因此指点物件的时候自然指着东、西两面,于是东西就成为了物品的统称。
那么为什么骂人要骂“不是东西”呢?这是因为如果人不是东西,那就是南北了。南属火,北属水,在文言中,“水火”指的是大小便。所以骂人“不是东西”,就是说人是大小便。这种表达方式相当有技巧,骂完人后还不露脏字,让人不得不佩服发明这个说法的古人的智慧。
这样看来,“东西”这个词的背后的故事和含义真是丰富多彩。它不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词汇,更是一个蕴含着深厚历史文化的载体。每一个词汇背后都有它的故事和含义,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语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