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肠胃疾病也进入了高发期。在这个季节里,饮食上的小小疏忽,就可能引发肠胃的“大地震”。最近,家住汉口百步亭的赵女士就尝到了苦头。因为吃了隔夜的饭菜,赵女士遭遇了急性肠胃炎的折磨。
上周六晚上,赵女士家中来了客人,点菜丰富,餐后剩余不少。出于节俭的习惯,赵女士将剩菜打包回家放入冰箱。第二天晚上当她独自享用这些“剩饭剩菜”时,却没想到问题随之而来。短短半小时内,赵女士的肚子便开始翻江倒海,频繁出入厕所,连续腹泻多次,双腿发软到连走路都成了问题。家人急忙将她送往附近的医院救治,诊断为急性肠胃炎。幸运的是,经过及时治疗,赵女士已经脱离危险。
据医院消化内科的张金华主任介绍,近期急性胃肠炎患者数量激增,其中不乏像赵女士这样因食用隔夜饭菜而导致病例。他特别提到一种名为嗜冷细菌的微生物,这种细菌在冷藏环境下会迅速繁殖。即使在-18℃的冷冻环境中,这种细菌也不能被完全杀灭,只能使其进入休眠状态,一旦解冻便会重新活跃并繁殖。冰箱被称为家庭中的第二污染重地。
张金华主任提醒广大市民,家中的剩饭剩菜不宜长时间存放在冰箱中。剩菜最好不隔夜,应在5-6个小时内吃完。富含淀粉的食物如米饭、面条等,最好在4小时内食用完毕。而绿叶蔬菜最好每顿少做、不留剩。
这一提醒可谓及时雨,让我们重新认识冰箱中的食品安全问题。春天是肠胃疾病的高发期,我们更应该注重饮食健康,避免病从口入。毕竟,健康才是最大的财富。希望广大市民能够引以为戒,注意食品安全,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饮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