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奇闻趣事 >

2800多年前的共和行政是怎么回事?王

公元前1046年,西周王朝在周武王等人的努力下得以建立。历经二百余年后,至公元前841年,周王朝的第十位国君——周厉王当政。这一时期,西周王朝发生了三件大事。

周厉王时期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国人”。这场的起因复杂,其中之一是周厉王实施了专利垄断。他将原本共有的自然资源如山林、草场、湖泊等划归王室独家所有,非王室成员利用则需缴纳税赋。这种改变不仅剥夺了平民的权利,也损害了贵族的利益。想象一下,平民们无法自由地上山砍柴、放牧、捕鱼,贵族也无法组织他们进行耕种和开垦。周厉王的做法实质上是在经济上进行中央集权,推行国有化,垄断所有自然资源。

有一位叫芮良夫的大夫警告周厉王说,独占利益如同强盗行为,如果王这样做,将会失去民众的拥戴。周厉王并没有听取他的劝告。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的权利被剥夺,批评和怨言逐渐增多。周厉王对此十分愤怒,他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监督那些发表批评意见的人,一旦发现就立即杀掉。结果导致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少,甚至诸侯都不来朝拜了。国人因为害怕被监控和惩罚而不敢说话,只能以目光相互示意。

在这个危机时刻,召公出面劝诫周厉王。他提醒周厉王,听取各种意见是周王朝的传统,也是政策正确的保障。如果堵塞言路,国家将难以维持。他还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防民之口,甚于防水。”召公认为,治理民众需要广开言路,让人们有言论自由。因为民众有言论自由就像土地有山川一样,是财富和创造力的源泉。

尽管召公智慧地劝诫周厉王,但他并没有改变垄断专利的决定。结果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国人”。这场是平民和贵族对周厉王政策的不满和反抗。

回顾历史,《吕氏春秋》中提到,尧设有“欲谏之鼓”,舜设有“诽谤之木”,都是鼓励人们提出批评和建议的象征。这些传统在周朝得以继承,但周厉王却未能采纳这种广开言路的做法,最终导致了“国人”。这场不仅是对周厉王政策的反抗,也是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挑战。华表作为古代朝廷听取民意的重要标志,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民主思想和对民众意见的尊重。周厉王的行为却使这些传统付诸东流。《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厉王在位期间,因独断专行、严苛暴虐,导致国人愤怒,形成举国无言的局面,持续了三年之久。最终,国人团结起来,发动,厉王被迫出逃至彘,即现今的山西霍州。

这场背后的深层原因,源自周厉王实施的专利政策和对言论的严厉打压。封建制度下,贵族拥有一定的权利和地位,而周厉王的政策损害了贵族的经济和参政权利。自周穆王以来,周王朝不断对外扩张,周厉王在位时期更是频繁征战,导致国家财政紧张。为了补充财源和兵源,周厉王采取了专利垄断和内部高压政策。长期的战争压力和对内政策的失误,使周厉王失去了民心。

当周厉王流亡后,国家陷入了危机。“共伯和”被请来摄政,与周定公、召穆公等贵族代表共同协商治理国家,形成了临时中央。“共和”一词,便来源于此。

“国人”并不只是平民的反抗,更是一场贵族领导的革命。参与的“国人”包括卿士、诸正和万民,他们共同反对周厉王的独断和王权的扩张。贵族对王权有巨大的约束力,而周厉王的行为破坏了这一平衡。“国人”实际上是贵族与王权之间的一次斗争。

周厉王时期是西周王朝的一个动荡时期。国家不断遭受外部侵袭,同时内部政策失误导致民众不满。在这种背景下,周厉王试图通过加强王权来应对危机,却引发了更大的危机。最终,贵族和平民联手,迫使周厉王流亡,国家陷入了暂时的政治危机。在共伯和的领导下,贵族们共同协商治理国家,试图恢复秩序。这一过程体现了贵族政治的特点,也反映了西周时期王权与贵族之间的复杂关系。历史的偶然造就了一个独特的词汇——“共和”。这两个字原本是人名和年号,其中蕴含了“共同和谐”的深意。当提到“共和”,很多人可能会误以为这是贵族们联合起来,共同治理国家的一种方式。“共和”的历史背景比我们想象的更为丰富和复杂。

众所周知,“周召共和”这一历史阶段持续了长达十四年的时间,是一段没有国王的时期。当时,周厉王因某些原因被流放到山西,按照当时的礼法规定,他的儿子的王位继承权并不稳固。直到公元前828年周厉王去世,周公和召公等贵族才共同辅佐周厉王的儿子太子静登上王位,即周宣王。这一时期的历史也被后人称为“共和时代”。自那时起,中国的历史记录变得更为精确。这也标志着中国开始尝试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法——贵族共和制,由贵族们共同治理国家事务。

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吸取到一些宝贵的经验教训。长期的对外战争必然导致内部资源的剥削和剥夺。为了支持战争,国家需要兵源和财源,这往往会导致对民众的过度剥削。为了维护稳定,往往会采取高压政策,从而激化社会矛盾。君王对公共资源的垄断也是矛盾的根源。如果君王限制言论自由,不允许批评和反对的声音存在,那么君王与社会民众之间的矛盾就会加剧。当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一旦外部危机爆发,内部矛盾就会瞬间激化。

而“周召共和”的故事也让我们思考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共伯和、周公、召公等人的策略性实行共和行政,是否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贵族共和制度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到了近代,“共和”这一概念被赋予了更多的新制度内涵。对于像严复、孙中山、陈独秀等思想家来说,“共和”不仅仅是一种管理策略,更是一种理想的制度安排。一个多世纪以来,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和制度已成为中国人的政治追求和梦想。在这个过程中,“共和”的概念不断被深化和拓展,成为我们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象征。从“周召共和”到现代民主共和制度的确立,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对于制度创新的不断探索和追求。这种追求精神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

下一篇:没有了

自闭症的症状

微信公众号